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一、二年生花卉类论文--其他论文

万寿菊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育种应用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缩略词表第14-15页
第一章 综述第15-36页
    1.1 万寿菊属植物育种研究进展第15-19页
        1.1.1 万寿菊属植物简介第15页
        1.1.2 观赏万寿菊属植物的育种研究进展第15-19页
            1.1.2.1 资源评价第15-16页
            1.1.2.2 万寿菊杂交育种进展第16-18页
            1.1.2.3 孔雀草的起源第18-19页
            1.1.2.4 万寿菊和孔雀草种间杂交第19页
    1.2 分子标记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研究上的应用第19-27页
        1.2.1 常用的分子标记类型第19-23页
            1.2.1.1 基于DNA-DNA杂交的DNA标记第19-20页
            1.2.1.2 基于PCR的DNA标记第20-21页
            1.2.1.3 基于PCR与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的DNA标记第21-22页
            1.2.1.4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DNA标记第22-23页
        1.2.2 分子标记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上的应用第23-27页
            1.2.2.1 遗传多样性评价第23-24页
            1.2.2.2 资源鉴定第24-25页
            1.2.2.3 杂种优势预测第25页
            1.2.2.4 农艺性状定位第25-26页
            1.2.2.5 构建遗传图谱第26-27页
    1.3 观赏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研究第27-30页
        1.3.1 克服受精前生殖障碍的方法第28-29页
            1.3.1.1 受精前生殖障碍的表现第28页
            1.3.1.2 克服受精前生殖障碍的方法第28-29页
        1.3.2 克服受精后生殖障碍的方法第29-30页
            1.3.2.1 受精后生殖障碍的表现第29页
            1.3.2.2 克服受精后生殖障碍的方法第29-30页
        1.3.3 克服受精前和受精后障碍的综合方法第30页
    1.4 观赏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第30-33页
        1.4.1 无性多倍化第31-32页
            1.4.1.1 物理方法第31页
            1.4.1.2 化学药剂诱导多倍体第31-32页
        1.4.2 有性多倍化第32-33页
        1.4.3 多倍体倍性鉴定第33页
            1.4.3.1 形态学鉴定第33页
            1.4.3.2 气孔鉴定第33页
            1.4.3.3 花粉粒鉴定第33页
            1.4.3.4 染色体计数第33页
            1.4.3.5 流式细胞仪鉴定第33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33-36页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4页
        1.5.2 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材料的形态细胞学研究以及不育原因的初步探讨第36-5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2.1.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2.1.2 试验方法第38-40页
            2.1.2.1 植株形态观察第38页
            2.1.2.2 形态解剖观察第38页
            2.1.2.3 石蜡切片第38-39页
            2.1.2.4 半薄切片第39页
            2.1.2.5 花粉萌发第39-40页
        2.1.3 数据分析第4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0-52页
        2.2.1 植株形态第40-46页
            2.2.1.1 营养器官第40-41页
            2.2.1.2 花蕾第41页
            2.2.1.3 花序第41-45页
            2.2.1.4 种子第45-46页
        2.2.2 细胞学观察第46-52页
            2.2.2.1 可育花药的发育过程第46-48页
            2.2.2.2 不育小花的发育过程第48-50页
            2.2.2.3 小花纵切面第50-51页
            2.2.2.4 花粉萌发观察第51-52页
    2.3 讨论第52-54页
        2.3.1 与万寿菊育性紧密连锁的形态标记第52页
        2.3.2 万寿菊败育类型与原因探讨第52-54页
第三章 与万寿菊雄性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开发第54-7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5-63页
        3.1.1 群体构建第55页
        3.1.2 DNA提取第55-56页
            3.1.2.1 改良CTAB法第55-56页
            3.1.2.2 NaOH快速提取法第56页
        3.1.3 连锁标记开发第56-60页
            3.1.3.1 BSA分析方法第56页
            3.1.3.2 ISSR分析第56页
            3.1.3.3 SRAP分析第56-58页
            3.1.3.4 AFLP分析第58-60页
        3.1.4 SCAR标记转换第60-62页
            3.1.4.1 差异片段回收第60-61页
            3.1.4.2 连接反应第61页
            3.1.4.3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第61页
            3.1.4.4 重组子筛选、鉴定第61页
            3.1.4.5 克隆片段的测序及其序列相似性分析第61页
            3.1.4.6 SCAR引物设计第61页
            3.1.4.7 PCR扩增和群体分析第61-62页
        3.1.5 PCR步行第62-63页
            3.1.5.1 DNA酶切与纯化第62页
            3.1.5.2 接头连接第62-63页
            3.1.5.3 初级PCR第63页
            3.1.5.4 次级PCR第63页
        3.1.6 数据分析第6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3-75页
        3.2.1 不育性状的分离规律第63页
        3.2.2 DNA提取和不育池、可育池的构建第63-64页
        3.2.3 ISSR分析第64-65页
        3.2.4 SRAP分析第65-66页
            3.2.4.1 SRAP连锁标记筛选第65页
            3.2.4.2 差异片段回收和测序第65-66页
            3.2.4.3 SCAR引物设计和分析第66页
        3.2.5 AFLP分析第66-73页
            3.2.5.1 AFLP连锁标记筛选第66-67页
            3.2.5.2 差异片段的回收与测序第67-68页
            3.2.5.3 SCAR标记转化第68-70页
            3.2.5.4 PCR步行第70-73页
        3.2.6 连锁图谱构建第73-74页
        3.2.7 标记位点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4-75页
            3.2.7.1 S48_(604)第74页
            3.2.7.2 AF1-1677第74页
            3.2.7.3 AF2-1377第74页
            3.2.7.4 AF4-820第74-75页
        3.2.8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75页
    3.3 讨论第75-78页
第四章 万寿菊和孔雀草亲缘关系分析和种间杂交育种研究第78-11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8-83页
        4.1.1 材料第78-79页
        4.1.2 万寿菊和孔雀草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第79-80页
            4.1.2.1 DNA提取第79页
            4.1.2.2 SRAP分析第79-80页
            4.1.2.3 数据分析第80页
        4.1.3 万寿菊和孔雀草种间杂交遗传关系分析和杂种优势预测第80-83页
            4.1.3.1 杂交组合设计第80-82页
            4.1.3.2 生物学性状测定第82-8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3-107页
        4.2.1 万寿菊和孔雀草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第83-86页
            4.2.1.1 SRAP扩增产物多态性第83-85页
            4.2.1.2 遗传关系分析第85页
            4.2.1.3 聚类分析第85-86页
        4.2.2 万寿菊和孔雀草种间杂交遗传关系分析和杂种优势预测第86-107页
            4.2.2.1 各组合的结实率比较第86-88页
            4.2.2.2 各组合发芽率比较第88-89页
            4.2.2.3 初花期比较第89-90页
            4.2.2.4 主要观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第90-95页
            4.2.2.5 配合力分析第95-104页
            4.2.2.6 质量性状遗传规律第104-106页
            4.2.2.7 杂种F1代倍性分析第106-107页
            4.2.2.8 SRAP标记预测杂种优势第107页
    4.3 讨论第107-111页
        4.3.1 万寿菊和孔雀草亲缘关系第107-108页
        4.3.2 万寿菊和孔雀草种间杂种优势分析第108-109页
        4.3.3 万寿菊和孔雀草种间杂交遗传效应分析第109页
        4.3.4 SRAP标记与杂种优势预测第109-111页
第五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的多倍体育种研究第111-13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11-115页
        5.1.1 材料第111页
        5.1.2 三种加倍方法第111-112页
            5.1.2.1 干种子浸泡法第111-112页
            5.1.2.2 露白种子浸泡法第112页
            5.1.2.3 茎尖滴定法第112页
        5.1.3 倍性鉴定第112-113页
            5.1.3.1 形态鉴定第112页
            5.1.3.2 气孔鉴定第112页
            5.1.3.3 花粉粒鉴定第112页
            5.1.3.4 流式细胞仪鉴定第112-113页
            5.1.3.5 染色体鉴定第113页
        5.1.4 保存第113页
            5.1.4.1 育性鉴定第113页
            5.1.4.2 扦插保存以及扦插苗性状观测第113页
            5.1.4.3 自交和杂交保存以及后代性状观测第113页
        5.1.5 四倍体万寿菊与孔雀草杂交后代性状观测第113页
        5.1.6 数据分析第113-115页
            5.1.6.1 生物学性状统计方法第113-115页
            5.1.6.2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11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15-134页
        5.2.1 三种处理方法的加倍效率第115-118页
            5.2.1.1 干种子浸泡法第115-117页
            5.2.1.2 露白种子浸泡法第117-118页
            5.2.1.3 茎尖滴定法第118页
        5.2.2 倍性鉴定第118-124页
            5.2.2.1 形态鉴定第118-119页
            5.2.2.2 气孔鉴定第119页
            5.2.2.3 花粉粒鉴定第119页
            5.2.2.4 流式细胞仪鉴定第119页
            5.2.2.5 染色体鉴定第119-124页
        5.2.3 繁殖与保存第124-128页
            5.2.3.1 连锁标记快速鉴定加倍植株的育性第124-125页
            5.2.3.2 扦插保存第125页
            5.2.3.3 种子保存第125-128页
        5.2.4 四倍体万寿菊与孔雀草杂交第128-134页
            5.2.4.1 结实率和发芽率第128页
            5.2.4.2 初花期第128页
            5.2.4.3 单日最高花数第128-130页
            5.2.4.4 四倍体万寿菊和孔雀草种间杂种优势分析第130-133页
            5.2.4.5 四倍体万寿菊和孔雀草种间杂交质量性状遗传规律第133-134页
            5.2.4.6 杂交F1代的倍性鉴定第134页
    5.3 讨论第134-136页
        5.3.1 加倍方法第134页
        5.3.2 鉴定体系第134页
        5.3.3 加倍植株的保存策略第134-135页
        5.3.4 加倍材料的应用价值第135-13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6-139页
    6.1 万寿菊不育原因的探讨第136页
    6.2 与万寿菊雄性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开发第136-137页
    6.3 万寿菊与孔雀草的亲缘关系第137页
    6.4 万寿菊与孔雀草种间杂交育种第137-138页
    6.5 万寿菊不育基因转育研究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6页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文章第156-157页
致谢第157-158页
附录1:由SRAP标记筛选得到的多态性条带的核苷酸序列第158页
附录2:AFLP标记筛选得到的多态性条带的核苷酸序列第158-159页
附录3:AFLP多态性片段经PCR步行后得到的完整片段序列第159-161页
附录4:图版Ⅰ25个孔雀草自交系或品种图片第161-162页
附录5:图版Ⅱ万寿菊和孔雀草种间杂交各组合图片第162-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类型水库养殖生态学的比较与放养结构调整的研究
下一篇: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动物模型建立及癌变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