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抗菌素论文

大观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和缩略语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5页
    1.1 大观霉素概述第14-16页
        1.1.1 大观霉素的理化性质第14-15页
        1.1.2 大观霉素的抗菌作用及作用机制第15-16页
        1.1.3 大观霉素的应用第16页
    1.2 大观霉素的生产第16-17页
        1.2.1 大观霉素的生产菌种第16页
        1.2.2 大观霉素生产水平第16-17页
        1.2.3 大观霉素生产厂家第17页
    1.3 壮观链霉菌的菌种选育及生物合成第17-20页
        1.3.1 诱变育种第17-18页
        1.3.2 原生质体育种第18页
        1.3.3 基因工程育种第18-19页
        1.3.4 优良菌株的高效筛选第19-20页
        1.3.5 大观霉素的生物合成第20页
    1.4 全基因组重排技术第20-30页
        1.4.1 原生质体融合与基因组重排第20-22页
            1.4.1.1 原生质体融合第20-21页
            1.4.1.2 基因组重排技术第21-22页
        1.4.2 基因组重排的过程第22-26页
            1.4.2.1 突变体库的建立第23-24页
            1.4.2.2 递推式原生质体融合第24-25页
            1.4.2.3 目标表型的筛选第25-26页
        1.4.3 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应用第26-30页
            1.4.3.1 增加产品的产量第26-28页
            1.4.3.2 增强菌株的耐受性第28-29页
            1.4.3.3 增强对底物的吸收利用第29-30页
            1.4.3.4 其它应用第30页
    参考文献第30-35页
第二章 基因组重排与传统育种相结合选育大观霉素高产菌株第35-49页
    2.1 前言第3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5-41页
        2.2.1 菌种第35-36页
        2.2.2 培养基第36页
        2.2.3 试剂第36-37页
            2.2.3.1 主要试剂第36-37页
            2.2.3.2 主要溶液第37页
        2.2.4 实验仪器第37-38页
        2.2.5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样品测定方法第38-39页
            2.2.5.1 大观霉素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第38页
            2.2.5.2 生物效价的测定第38-39页
        2.2.6 原生质体的紫外诱变第39页
        2.2.7 壮观链霉菌的基因组重排第39页
        2.2.8 壮观链霉菌的NTG诱变第39页
            2.2.8.1 链霉素、新霉素最小抑制浓度测定第39页
            2.2.8.2 NTG诱变筛选抗性菌株第39页
        2.2.9 高产菌株的筛选第39-40页
        2.2.10 重排子全蛋白电泳的鉴定第40-41页
            2.2.10.1 菌丝体的培养第40页
            2.2.10.2 融合突变菌株的蛋白提取第40页
            2.2.10.3 凝胶的制备第40页
            2.2.10.4 电泳第40-41页
            2.2.10.5 染色第41页
        2.2.11 壮观链霉菌的育种改良实验技术路线第41页
    2.3 结果第41-46页
        2.3.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1-42页
        2.3.2 原生质体的紫外诱变第42-43页
        2.3.3 基因组重排选育高产菌株第43-44页
        2.3.4 融合子的鉴定第44页
        2.3.5 NTG诱变改良壮观链霉菌第44-45页
        2.3.6 基因组重排筛选双抗突变体第45-46页
        2.3.7 本章小结第46页
    2.4 讨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大观霉素发酵培养基第49-70页
    3.1 前言第49-50页
    3.2 实验材料第50-51页
        3.2.1 实验菌株第50页
        3.2.2 主要药品、试剂第50页
        3.2.3 主要仪器设备第50-51页
        3.2.4 培养基第51页
            3.2.4.1 斜面培养基第51页
            3.2.4.2 种子培养基第51页
            3.2.4.3 初始发酵培养基第51页
            3.2.4.4 培养基Ⅱ第51页
    3.3 实验方法第51-52页
        3.3.1 菌种的培养第51页
            3.3.1.1 斜面培养条件第51页
            3.3.1.2 种子培养条件第51页
            3.3.1.3 发酵培养条件第51页
        3.3.2 发酵液的预处理第51页
        3.3.3 生物效价的测定方法第51-52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2-57页
        3.4.1 最适碳源的筛选第52-53页
        3.4.2 最适氮源的筛选第53-55页
        3.4.3 微量元素对大观霉素的影响第55页
        3.4.4 氨基酸对大观霉素产量的影响第55-56页
        3.4.5 维生素对大观霉素产量的影响第56-57页
        3.4.6 CaCl_2对大观霉素产量的影响第57页
    3.5 碳、氮源的复合试验第57-62页
        3.5.1 碳源的复合第58-60页
        3.5.2 氮源的复合第60-62页
    3.6 单因素的爬坡实验第62-64页
        3.6.1 碳源的爬坡试验第62页
        3.6.2 氮源的爬坡试验第62-63页
        3.6.3 C0~(2+)的爬坡试验第63-64页
    3.7 响应面法优化大观霉素发酵培养基第64-68页
        3.7.1 二次回归拟合及方差分析第64-66页
        3.7.2 响应面分析及最优培养基成分的确定第66-68页
    3.8 本章小结第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第四章 5L发酵罐大观霉素发酵生产初探第70-84页
    4.1 前言第70-7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4.2.1 材料第71-72页
            4.2.1.1 菌种第71页
            4.2.1.2 培养基第71页
            4.2.1.3 试剂第71页
            4.2.1.4 溶液第71-72页
            4.2.1.5 仪器第72页
        4.2.2 方法第72-73页
            4.2.2.1 菌种培养第72页
            4.2.2.2 发酵罐实验方法第72页
            4.2.2.3 分析方法第72页
            4.2.2.4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第72页
            4.2.2.5 残糖的测定第72-73页
            4.2.2.6 残余甘油的测定第7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3-82页
        4.3.1 种子液对大观霉素发酵的影响第73-76页
            4.3.1.1 种龄对大观霉素发酵的影响第73-75页
            4.3.1.2 种子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第75-76页
            4.3.1.3 不同处理的种子对发酵的影响第76页
        4.3.2 甘油测定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6-77页
        4.3.3 5 L发酵罐小试第77-82页
            4.3.3.1 发酵过程的菌丝体形态第77-79页
            4.3.3.2 发酵过程中pH变化第79页
            4.3.3.3 发酵过程中的生物量第79-80页
            4.3.3.4 残余甘油的测定第80-81页
            4.3.3.5 发酵过程中溶氧第81页
            4.3.3.6 发酵过程中生物效价第81-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5.1 结论第84-85页
    5.2 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广南县粉石英提纯研究
下一篇:支化及接枝改性镍系顺丁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