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论文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1.1 论文来源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9-13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4页 |
1.6 预期成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第15-35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17-26页 |
2.1.1 构造区划 | 第17-18页 |
2.1.2 构造特征 | 第18-22页 |
2.1.3 构造机制 | 第22页 |
2.1.4 构造成因 | 第22-26页 |
2.2 地层与沉积特征 | 第26-32页 |
2.2.1 发育的地层 | 第26-30页 |
2.2.2 沉积古环境 | 第30-32页 |
2.3 盆地演化 | 第32-35页 |
第三章 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 第35-71页 |
3.1 烃源岩特征 | 第35-46页 |
3.1.1 发育的主要烃源岩类型 | 第35-42页 |
3.1.2 烃源岩及其成熟度 | 第42-46页 |
3.2 储层特征 | 第46-57页 |
3.2.1 发育的主要储层 | 第46-51页 |
3.2.2 沉积环境和储层结构 | 第51-55页 |
3.2.3 储层特征 | 第55-57页 |
3.3 盖层特征 | 第57页 |
3.3.1 发育的主要盖层 | 第57页 |
3.3.2 主要盖层的特征 | 第57页 |
3.4 圈闭特征 | 第57-63页 |
3.4.1 圈闭特点 | 第57-58页 |
3.4.2 不同区域的圈闭类型 | 第58-63页 |
3.5 生烃、运聚与成藏 | 第63-71页 |
3.5.1 油气的生成 | 第63页 |
3.5.2 运移和圈闭 | 第63-66页 |
3.5.3 油气成藏 | 第66-71页 |
第四章 含油气系统 | 第71-74页 |
4.1 含油系统D-I-B-F | 第71-72页 |
4.2 含油系统J-M-I-L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 | 第74-84页 |
5.1 油气成藏规律 | 第74-82页 |
5.1.1 油气生成规律 | 第74页 |
5.1.2 油气运移规律 | 第74页 |
5.1.3 南北油气分布的分异性 | 第74-75页 |
5.1.4 成熟作用受到抑制 | 第75-76页 |
5.1.5 超压 | 第76-77页 |
5.1.6 成藏组合带分析 | 第77-82页 |
5.2 主控因素分析 | 第82-84页 |
5.2.1 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 第82页 |
5.2.2 圈闭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82-83页 |
5.2.3 超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83-84页 |
第六章 马来盆地勘探潜力及有利区预测 | 第84-91页 |
6.1 勘探潜力分析 | 第84-85页 |
6.2 潜在探区分析 | 第85-87页 |
6.3 马来盆地油气储量分析 | 第87-89页 |
6.3.1 不同时代油气储量分析 | 第87-88页 |
6.3.2 马来盆地剩余油气可采储量分析 | 第88-89页 |
6.4 有利区预测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页 |
个人简介 | 第97页 |
注释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