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外科学论文--外科学各论论文--腹部外科学论文--小肠论文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语第14-15页
前言第15-18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5-16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16-18页
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肠系膜静脉血栓10年回顾性分析第18-29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18页
        1.1.2 对象第18页
        1.1.3 方法第18页
        1.1.4 统计学方法第18页
    1.2 结果第18-24页
        1.2.1 病例年份分布特点及诊断方法第18页
        1.2.2 一般资料与血栓部位第18-19页
        1.2.3 病程时间与确诊时间第19页
        1.2.4 MVT发生的高危因素第19-20页
        1.2.5 临床表现第20-21页
        1.2.6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第21页
        1.2.7 治疗方法第21-22页
        1.2.8 治疗效果第22页
        1.2.9 随访第22页
        1.2.10 不同类型MVT临床特征比较第22-23页
        1.2.11 影响MVT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第23-24页
    1.3 讨论第24-27页
        1.3.1 MVT的发病因素第24-25页
        1.3.2 MV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第25-27页
        1.3.3 不同类型MVT临床特征比较第27页
        1.3.4 影响MVT的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第27页
    1.4 小结第27-29页
二、中央型SMVT模型的建立第29-40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29-32页
        2.1.1 实验动物第29页
        2.1.2 实验药品第29页
        2.1.3 仪器设备第29页
        2.1.4 中央型SMVT模型的建立第29-31页
        2.1.5 观察与取材第31页
        2.1.6 受累小肠病理组织学检查第31-32页
        2.1.7 病理学检查与评分第32页
        2.1.8 统计学方法第32页
    2.2 结果第32-37页
        2.2.1 术后一般情况第33页
        2.2.2 SMVT的手术成功率第33页
        2.2.3 SMVT模型手术时间第33页
        2.2.4 大体观察第33-36页
        2.2.5 组织病理学变化第36-37页
        2.2.6 病理学评分第37页
    2.3 讨论第37-39页
        2.3.1 本实验模型制作过程中失败原因分析及经验总结第37-38页
        2.3.2 中央型SMVT对机体病理生理学的影响第38页
        2.3.3 中央型SMVT实验结果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第38页
        2.3.4 中央型SMVT大鼠模型的局限性第38-39页
    2.4 小结第39-40页
三、周围型SMVT模型的建立第40-56页
    3.1 对象和方法第40-43页
        3.1.1 实验动物第40页
        3.1.2 实验药品第40页
        3.1.3 仪器设备第40页
        3.1.4 周围型SMVT模型的建立第40-41页
        3.1.5 观察与取材第41-42页
        3.1.6 受累小肠病理组织学检查第42-43页
        3.1.7 病理学检查与评分第43页
        3.1.8 统计学方法第43页
    3.2 结果第43-51页
        3.2.1 术后一般情况第43页
        3.2.2 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时间第43页
        3.2.3 大体观察第43-47页
        3.2.4 组织病理学变化第47-51页
        3.2.5 肠道组织病理学评分第51页
    3.3 讨论第51-55页
        3.3.1 SMVT模型的研究进展第52-53页
        3.3.2 本实验模型制作过程中失败原因分析及经验总结第53页
        3.3.3 本实验模型制作方法的选择与合理性第53-54页
        3.3.4 周围型SMVT对机体病理生理学的影响第54-55页
        3.3.5 血便、腹水与肠梗死的关系第55页
    3.4 小结第55-56页
四、不同类型SMVT小肠微循环障碍及体内氧自由基变化规律第56-77页
    4.1 对象和方法第56-61页
        4.1.1 动物模型及标本采集第56页
        4.1.2 实验药品第56页
        4.1.3 仪器设备第56-57页
        4.1.4 超微结构的观察第57页
        4.1.5 TXB_2活性测定第57-58页
        4.1.6 6-Keto-PGF_(1α)测定结果第58-59页
        4.1.7 MDA活性测定第59-60页
        4.1.8 SOD活性测定第60-61页
        4.1.9 统计学方法第61页
    4.2 结果第61-70页
        4.2.1 超微结构观察第61-64页
        4.2.2 血清TXB_2测定结果第64-65页
        4.2.3 血清6-Keto-PGF_(1α)测定结果第65-67页
        4.2.4 血清MDA活性测定结果第67-68页
        4.2.5 血清SOD活性测定结果第68-70页
    4.3 讨论第70-76页
        4.3.1 微循环的正常及异常组织病理学表现第70-71页
        4.3.2 不同类型SMVT肠道组织微循环功能的变化第71-73页
        4.3.3 血栓蔓延至肠道内部静脉不是肠道透壁性梗死的必需因素第73-74页
        4.3.4 TXA_2、PGI_2与肠道微循环障碍第74页
        4.3.5 SMVT体内氧自由基的变化规律第74-76页
    4.4 小结第76-77页
五、不同时段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SMVT的作用机制第77-94页
    5.1 对象和方法第77-79页
        5.1.1 实验动物第77页
        5.1.2 实验药品及试剂第77-78页
        5.1.3 仪器设备第78页
        5.1.4 SMVT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第78-79页
        5.1.5 病理学检查及评分第79页
        5.1.6 超微结构的观察第79页
        5.1.7 TXB_2、6-Keto-PGF_(1α)、MDA、SOD活性测定第79页
        5.1.8 统计学方法第79页
    5.2 结果第79-86页
        5.2.1 腹腔大体观察第79-81页
        5.2.2 病理学检查及评分第81-82页
        5.2.3 超微结构观察第82-84页
        5.2.4 血清TXB_2测定结果第84页
        5.2.5 血清6-Keto-PGF_(1α)测定结果第84-85页
        5.2.6 血清MDA活性测定结果第85-86页
        5.2.7 血清SOD活性测定结果第86页
    5.3 讨论第86-93页
        5.3.1 SMVT的治疗现状第86-87页
        5.3.2 低分子肝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87-89页
        5.3.3 不同时段使用LMWH治疗SMVT对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第89-90页
        5.3.4 不同时段使用LMWH治疗SMVT对肠道微循环障碍的影响第90-92页
        5.3.5 LMWH对大鼠SMVT的抗氧化、抗炎症作用第92-93页
    5.4 小结第93-94页
全文结论第94-96页
论文创新点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4-105页
综述第105-117页
    MVT研究进展第105-111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111-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弧氧化改性纯钛种植体经皮部位生物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慢性低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与淀粉样物质的关系及丁苯酞的神经保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