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13页 |
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1.1 农药微生物降解及其降解性质粒 | 第18-21页 |
1.1.1 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 | 第18-19页 |
1.1.2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 | 第19-20页 |
1.1.3 微生物降解性质粒 | 第20-21页 |
1.2 基因水平转移 | 第21-28页 |
1.2.1 基因水平转移 | 第22-23页 |
1.2.2 基因水平转移的机理 | 第23-24页 |
1.2.3 影响基因水平转移的因素 | 第24-26页 |
1.2.4 基因水平转移与降解功能形成 | 第26-27页 |
1.2.5 基于基因水平转移的污染修复 | 第27-28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质粒pDOC-gfp的构建 | 第30-41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0-35页 |
2.2.1 试验菌株 | 第30-31页 |
2.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1-32页 |
2.2.3 培养基 | 第32页 |
2.2.4 试验菌株的抗药性 | 第32-33页 |
2.2.5 质粒pDOC-gfp的构建 | 第33页 |
2.2.6 荧光检测 | 第33-34页 |
2.2.7 Bacillus latersporus DSP(pDOC-Ggfp)的降解性能 | 第34-35页 |
2.2.7.1 Bacillus latersporus DSP(pDOC-gfp)的培养与收集 | 第34页 |
2.2.7.2 Bacillus latersporus DSP(pDOC-gfp)对毒死蜱的降解 | 第34-35页 |
2.2.8 质粒DNA琼脂糖电泳分析 | 第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2.3.1 无机盐培养基中毒死蜱的添加回收率 | 第35页 |
2.3.2 试验菌株对抗生素的抗性 | 第35-38页 |
2.3.3 Bacillus latersporus DSP(pDOC-gfp)及其荧光检测 | 第38-39页 |
2.3.4 Bacillus latersporus DSP(pDOC-gfp)对毒死蜱的降解 | 第39-40页 |
2.3.5 Bacillus latersporus DSP(pDOC-gfp)质粒检测 | 第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质粒pDOC在土壤中的转移及其对毒死蜱降解的强化作用 | 第41-58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2-47页 |
3.2.1 试验菌株 | 第42页 |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2页 |
3.2.3 培养基 | 第42-43页 |
3.2.4 质粒pDOC对毒死蜱降解的强化作用 | 第43-45页 |
3.2.4.1 供试土壤 | 第43页 |
3.2.4.2 质粒pDOC-gfp的大量提取 | 第43-45页 |
3.2.4.3 质粒pDOC对土壤中毒死蜱降解的强化作用 | 第45页 |
3.2.5 质粒转移形成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5-46页 |
3.2.6 土壤中毒死蜱的提取及检测 | 第46页 |
3.2.7 土壤中毒死蜱降解菌数量 | 第46-47页 |
3.2.8 质粒转移的荧光检测 | 第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3.3.1 土壤中毒死蜱的添加回收率 | 第47-49页 |
3.3.2 质粒pDOC对毒死蜱降解的强化作用 | 第49-57页 |
3.3.2.1 质粒pDOC-gfp处理土壤中对毒死蜱的降解 | 第49-50页 |
3.3.2.2 质粒pDOC-gfp处理土壤毒死蜱降解菌数量 | 第50页 |
3.3.2.3 质粒转移的荧光观察 | 第50-53页 |
3.3.2.4 质粒转移形成的新降解菌 | 第53-55页 |
附图表 | 第55-57页 |
3.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质粒pDOC强化土壤中毒死蜱降解作用的持久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58-73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8-64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58-59页 |
4.2.2 供试土壤 | 第59页 |
4.2.3 质粒pDOC供体菌的制备 | 第59页 |
4.2.4 质粒pDOC强化土壤中毒死蜱降解作用的持久性试验 | 第59页 |
4.2.5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 | 第59-60页 |
4.2.6 土壤呼吸活性分析 | 第60页 |
4.2.7 质粒转移的荧光检测 | 第60页 |
4.2.8 数据处理 | 第60-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4.3.1 质粒pDOC强化土壤中毒死蜱降解作用的持久性 | 第64-67页 |
4.3.2 质粒pDOC强化土壤中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 第67-69页 |
4.3.2.1 质粒pDOC强化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的变化 | 第67-68页 |
4.3.2.2 质粒pDOC强化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 第68-69页 |
4.3.3 质粒pDOC强化土壤中土壤呼吸活性的变化 | 第69-71页 |
4.4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质粒pDOC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对毒死蜱降解的强化作用 | 第73-96页 |
5.1 引言 | 第73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73-76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73页 |
5.2.2 试验装置 | 第73-75页 |
5.2.3 试验方法 | 第75-76页 |
5.2.3.1 土壤样品 | 第75页 |
5.2.3.2 试验过程 | 第75页 |
5.2.3.3 土壤中毒死蜱的提取方法 | 第75-76页 |
5.2.3.4 土壤中毒死蜱降解菌的数量 | 第76页 |
5.2.3.5 质粒转移的荧光检测 | 第76页 |
5.2.4 统计分析 | 第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6-95页 |
5.3.1 土壤中毒死蜱的添加回收率 | 第76-79页 |
5.3.2 饱和土壤中质粒pDOC的迁移及其对毒死蜱降解 | 第79-87页 |
5.3.3 非饱和土壤中质粒pDOC的迁移及其对毒死蜱降解 | 第87-89页 |
附图表 | 第89-95页 |
5.4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质粒pDOC强化毒死蜱降解的影响因子 | 第96-128页 |
6.1 引言 | 第96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96-101页 |
6.2.1 试验材料 | 第96页 |
6.2.2 试验方法 | 第96-101页 |
6.2.2.1 土壤样品 | 第96-99页 |
6.2.2.2 pDOC供体菌的构建 | 第99页 |
6.2.2.3 质粒供体菌与毒死蜱降解 | 第99-100页 |
6.2.2.4 浓度对pDOC强化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 第100页 |
6.2.2.5 温度对pDOC强化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 第100页 |
6.2.2.6 湿度对pDOC强化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 第100页 |
6.2.2.7 土壤类型对pDOC强化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 第100页 |
6.2.2.8 金华、嘉兴、萧山土壤中毒死蜱的提取及检测 | 第100页 |
6.2.2.9 土壤中毒死蜱降解菌的数量 | 第100-101页 |
6.2.2.10 质粒转移的荧光检测 | 第10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27页 |
6.3.1 金华、嘉兴、萧山土壤中毒死蜱的添加回收率 | 第101页 |
6.3.2 gfp标记供体菌的构建 | 第101-106页 |
6.3.2.1 土著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101-102页 |
6.3.2.2 gfp标记供体菌的荧光检测 | 第102-103页 |
6.3.2.3 gfp标记供体菌对毒死蜱的降解 | 第103-104页 |
6.3.2.4 gfp标记供体菌的质粒检测 | 第104-106页 |
6.3.3 不同pDOC供体菌对毒死蜱降解的强化效应 | 第106-109页 |
6.3.4 浓度对pDOC强化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 第109-114页 |
6.3.5 温度对pDOC强化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6.3.6 湿度对pDOC强化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 第117-121页 |
6.3.7 土壤类型对pDOC强化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附图表 | 第123-127页 |
6.4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5页 |
附录 | 第145-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