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11页 |
1.1 境外信用卡发展历史及典型危机 | 第7-9页 |
1.1.1 美国信用卡产业 | 第7-8页 |
1.1.2 我国台湾地区信用卡产业 | 第8页 |
1.1.3 韩国信用卡产业 | 第8-9页 |
1.2 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2章 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现状 | 第11-27页 |
2.1 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2.1.1 信用卡业务发展历程 | 第11页 |
2.1.2 中国信用卡业务与发达国家比较分析 | 第11-12页 |
2.1.3 信用卡坏账数据认识误区 | 第12-13页 |
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第13-27页 |
2.2.1 风险分类 | 第13-17页 |
2.2.1.1 信用风险 | 第13-15页 |
2.2.1.2 操作风险 | 第15-16页 |
2.2.1.3 欺诈风险 | 第16-17页 |
2.2.1.4 套现风险 | 第17页 |
2.2.2 信用卡风险管理原理 | 第17-20页 |
2.2.2.1 全面风险管理 | 第17-18页 |
2.2.2.2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 第18-19页 |
2.2.2.3 风险计量系统化、模型化 | 第19页 |
2.2.2.4 以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作支撑 | 第19-20页 |
2.2.3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和流程 | 第20-25页 |
2.2.3.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第20-21页 |
2.2.3.2 前端风险管控 | 第21-22页 |
2.2.3.3 中端风险管控 | 第22-23页 |
2.2.3.4 后端风险管控 | 第23-24页 |
2.2.3.5 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 第24-25页 |
2.2.4 当前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缺陷和不足 | 第25-27页 |
2.2.4.1 征信体系建设严重不足 | 第25页 |
2.2.4.2 各发卡行尚未推行风险定价 | 第25-26页 |
2.2.4.3 信用卡收单市场混乱,套现风险严重 | 第26页 |
2.2.4.4 持卡人多头授信问题 | 第26-27页 |
第3章 信用卡信用风险计量 | 第27-40页 |
3.1 信用评分模型开发 | 第27-35页 |
3.1.1 违约的定义 | 第27-28页 |
3.1.2 申请评分卡(Application Scorecard) | 第28-33页 |
3.1.2.1 抽样方法 | 第28页 |
3.1.2.2 样本时点定义 | 第28页 |
3.1.2.3 建模统计工具 | 第28-29页 |
3.1.2.4 模型的分组 | 第29页 |
3.1.2.5 模型制定 | 第29-33页 |
3.1.3 行为评分卡(Behavior Scorecard) | 第33-35页 |
3.1.3.1 模型的分组 | 第34页 |
3.1.3.2 建模变量的选取 | 第34-35页 |
3.2 模型验证 | 第35-38页 |
3.3 模型的应用 | 第38-40页 |
3.3.1 制定信贷政策 | 第38-39页 |
3.3.2 账户管理 | 第39-40页 |
第4章 改善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途径 | 第40-44页 |
4.1 加强对信用卡业务的监管力度 | 第40页 |
4.2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 第40-41页 |
4.3 进行有效的风险定价 | 第41页 |
4.4 制订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增强控制风险能力 | 第41-42页 |
4.5 建立风险监控机制,防范欺诈和套现风险 | 第42-44页 |
第5章 总结 | 第44-45页 |
附表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