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内容和特征 | 第11-20页 |
1.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 | 第11-15页 |
1.1.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界定 | 第11-14页 |
1.1.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14-15页 |
1.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1.2.1 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 | 第15页 |
1.2.2 乐观包容的思维方式 | 第15-16页 |
1.2.3 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 | 第16页 |
1.2.4 政通人和的制度规范 | 第16页 |
1.3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16-20页 |
1.3.1 社会主义性质 | 第17页 |
1.3.2 崇尚和谐、追求和谐 | 第17页 |
1.3.3 和而不同、包容多样 | 第17-18页 |
1.3.4 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 第18-20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因和意义 | 第20-28页 |
2.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提出 | 第20-24页 |
2.1.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0-22页 |
2.1.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 | 第22-24页 |
2.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24-28页 |
2.2.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 第25页 |
2.2.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5-26页 |
2.2.3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 第26页 |
2.2.4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 第26-27页 |
2.2.5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 | 第27-28页 |
第3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则和途径 | 第28-44页 |
3.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28-31页 |
3.1.1 社会主义原则 | 第28页 |
3.1.2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8-29页 |
3.1.3 大众共享原则 | 第29-30页 |
3.1.4 科学创新原则 | 第30页 |
3.1.5 统筹兼顾原则 | 第30-31页 |
3.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 第31-44页 |
3.2.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影响力 | 第31-33页 |
3.2.2 加大教育力度,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武装力 | 第33-35页 |
3.2.3 加大研究力度,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创新力 | 第35-36页 |
3.2.4 加大实践力度,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推动力 | 第36-42页 |
3.2.5 加大保障力度,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约束力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