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数据通信论文--数据传输技术论文

低信噪比条件下迭代接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2-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3页
    1.1 课题背景第15-16页
    1.2 高速数传的关键技术第16-18页
    1.3 码辅助同步研究进展第18-21页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第21-23页
第二章 参数估计基本理论第23-35页
    2.1 系统模型第23-26页
    2.2 参数估计基本理论第26-29页
        2.2.1 基本原理第26页
        2.2.2 最小均方误差(MMSE)估计第26页
        2.2.3 最大后验概率(MAP)估计第26-27页
        2.2.4 最大似然(ML)估计第27页
        2.2.5 估计器性能评价标准第27-29页
    2.3 迭代数值优化算法第29-34页
        2.3.1 全局收敛定理第29页
        2.3.2 收敛速度第29-30页
        2.3.3 广义梯度算法第30-33页
        2.3.4 EM算法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码辅助同步基本原理第35-52页
    3.1 最佳接收及同步理论第35-39页
        3.1.1 比特最佳接收第35页
        3.1.2 同步参数估计第35-39页
    3.2 LDPC码简介第39-44页
        3.2.1 分组码基础第39-40页
        3.2.2 LDPC码及其Tanner图表示第40-41页
        3.2.3 LDPC码译码算法第41-44页
    3.3 码辅助同步工作原理第44-51页
        3.3.1 基于EM算法的码辅助同步框架第44-48页
        3.3.2 基于广义梯度算法的码辅助同步框架第48-49页
        3.3.3 基于M值的码辅助同步框架第49-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码辅助符号定时算法第52-92页
    4.1 传统定时算法及其缺陷第53-63页
        4.1.1 系统模型第53-54页
        4.1.2 定时偏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54-57页
        4.1.3 传统符号定时算法简介第57-63页
    4.2 基于EM框架的码辅助定时算法第63-68页
        4.2.1 算法基本原理第63-64页
        4.2.2 基于牛顿迭代算法的最大值逼近第64-65页
        4.2.3 基于最速下降算法的最大值逼近第65-66页
        4.2.4 基于EM框架的码辅助定时算法性能分析第66-68页
    4.3 基于梯度算法的码辅助定时算法第68-72页
        4.3.1 基本原理第68-69页
        4.3.2 简化算法第69-70页
        4.3.3 性能分析第70-72页
    4.4 基于M值框架的码辅助定时算法第72-74页
    4.5 定时偏差较大时的影响及解决方案第74-90页
        4.5.1 定时偏差较大时的影响第75-78页
        4.5.2 几种针对大定时偏差的解决方案第78-83页
        4.5.3 基于M值粗估计和码辅助精估计的级联结构第83-90页
    4.6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码辅助载波恢复算法第92-121页
    5.1 传统载波同步算法及其缺陷第93-106页
        5.1.1 系统模型第93页
        5.1.2 载波偏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93-96页
        5.1.3 传统载波同步算法简介第96-106页
    5.2 基于EM框架的码辅助载波同步算法第106-111页
        5.2.1 算法基本原理第106-108页
        5.2.2 性能仿真第108-111页
    5.3 基于M值框架的码辅助载波同步算法第111-112页
    5.4 基于M值粗估计与EM精估计的级联框架第112-119页
        5.4.1 基于M值搜索的粗估计第113-117页
        5.4.2 基于EM框架的码辅助精估计第117-118页
        5.4.3 性能仿真分析第118-119页
    5.5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六章 码辅助帧同步算法第121-144页
    6.1 基于相关峰检测的传统帧同步算法第122-128页
        6.1.1 系统模型第122页
        6.1.2 帧头位置偏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122-123页
        6.1.3 基于相关峰检测的传统帧同步算法第123-128页
    6.2 码辅助帧同步算法第128-138页
        6.2.1 基于校验方程检测的帧同步算法第128-132页
        6.2.2 基于M值搜索的帧同步算法第132-135页
        6.2.3 基于EM框架的帧同步算法第135-138页
    6.3 一种改进的码辅助帧同步算法第138-142页
    6.4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第七章 高速数传系统同步模块工程实现第144-164页
    7.1 LDPC-8PSK高速数传接收机简介第144页
    7.2 高速LDPC-8PSK系统同步模块FPGA实现第144-159页
        7.2.1 符号定时的FPGA实现第145-148页
        7.2.2 自适应信道均衡器的FPGA实现第148-151页
        7.2.3 载波同步的FPGA实现第151-156页
        7.2.4 帧同步与解相位模糊值的FPGA实现第156-159页
    7.3 码辅助同步方案第159-163页
        7.3.1 粗同步方案第160-161页
        7.3.2 精同步方案第161-163页
    7.4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64-166页
    8.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第164-165页
    8.2 论文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5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75-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ZmCIPK9及ZmCBL8在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卫星重力测量中的星间精密测距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