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价值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苏轼谐趣词概述及成因 | 第16-62页 |
第一节 儒释道思想影响 | 第16-26页 |
一、 佛禅思想影响 | 第17-21页 |
二、 老庄思想影响 | 第21-26页 |
第二节 从社会历史人文上探究 | 第26-42页 |
一、 北宋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27-30页 |
二、 前代文人文学的影响 | 第30-42页 |
第三节 从性格与经历上探究 | 第42-62页 |
一、 苏轼性格的影响 | 第42-51页 |
二、 苏轼经历的影响 | 第51-62页 |
第三章 苏轼内容谐趣词探究 | 第62-151页 |
第一节 苏轼谐趣词定义、分类与界定 | 第62-64页 |
第二节 题目或序言中含“戏”和“戏作”之作 | 第64-76页 |
一、 题目或小序中标明“戏”“戏作”的谐趣词文本分析 | 第64-70页 |
二、 题目或小序中标明“戏”“戏作”的谐趣词图表分析 | 第70-71页 |
三、 题目或小序中标明“戏作”词作艺术手法分析 | 第71-76页 |
第三节 内容上涉谐趣词作的分析 | 第76-129页 |
一、 内容上涉谐趣词作的文本分析 | 第76-105页 |
二、 内容上涉谐趣词作的图表分析 | 第105-107页 |
三、 内容上涉谐趣词作的艺术手法分析 | 第107-129页 |
第四节 内容谐趣词艺术特点分析 | 第129-151页 |
一、 用典 | 第130-135页 |
二、 民间习俗与通俗口语的运用 | 第135-137页 |
三、 夸张 | 第137-141页 |
四、 指代和双关 | 第141-145页 |
五、 比拟和比喻 | 第145-151页 |
第四章 苏轼形式谐趣词研究 | 第151-186页 |
第一节 苏轼形式谐趣词概述 | 第151-152页 |
第二节 苏轼形式谐趣词文本分析 | 第152-173页 |
第三节 苏轼形式谐趣词创作特点分析 | 第173-176页 |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谐趣词总体分析 | 第176-186页 |
第五章 苏轼谐趣词研究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186-204页 |
第一节 苏轼谐趣词的研究意义 | 第186-190页 |
第二节 苏轼谐趣词对后世的影响 | 第190-204页 |
结语 | 第204-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3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213-214页 |
后记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