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热泵性能和应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太阳能辅助热泵的研究现状第12-21页
        1.2.1 太阳能辅助热泵第12-15页
        1.2.2 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热泵第15-17页
        1.2.3 二氧化碳热泵过冷强化技术第17-18页
        1.2.4 二氧化碳热泵性能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 太阳能辅助热泵在建筑中的应用第21-22页
    1.4 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热泵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第22-24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24-25页
    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第25-26页
第二章 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过冷却热力过程分析第26-39页
    2.1 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过冷却热力学过程第26-28页
    2.2 太阳能制冷与过冷却过程的热力学耦合第28-34页
        2.2.1 过冷却对原有排热过程的影响第28-31页
        2.2.2 过冷却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第31-34页
    2.3 太阳能过冷强化应用性能分析第34-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页
    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第37-39页
第三章 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热泵机组的构建与性能测试第39-57页
    3.1 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热泵机组及工作原理第39-41页
    3.2 性能评价指标第41-42页
    3.3 太阳能过冷过程参数分析第42-44页
    3.4 空调工况性能测试系统第44-48页
    3.5 空调工况性能测试结果第48-52页
        3.5.1 独立模式第48-49页
        3.5.2 混合模式第49-52页
    3.6 供暖工况性能测试第52-55页
        3.6.1 集热器性能第53-54页
        3.6.2 热泵供暖第54-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第56-57页
第四章 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热泵系统空调工况性能分析第57-74页
    4.1 系统模型第57-63页
        4.1.1 系统环路第57-58页
        4.1.2 集热器模型第58-60页
        4.1.3 水箱模型第60页
        4.1.4 机组模型第60-62页
        4.1.5 建筑模型第62-63页
    4.2 模拟模型的校验第63-65页
        4.2.1 独立模式第63-65页
        4.2.2 混合模式第65页
    4.3 影响参数分析第65-71页
        4.3.1 环境条件第65-66页
        4.3.2 生活热水负荷第66-69页
        4.3.3 室内负荷第69-71页
    4.4 系统性能比较第71-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页
    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第72-74页
第五章 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热泵系统供热工况性能分析第74-93页
    5.1 供暖系统描述第74-77页
        5.1.1 系统环路第74-75页
        5.1.2 CO_2热泵供暖特性第75-77页
    5.2 系统性能影响参数分析第77-85页
        5.2.1 需求侧第79-81页
        5.2.2 供应侧第81-82页
        5.2.3 控制条件第82-84页
        5.2.4 敏感性分析第84-85页
    5.3 系统优化分析第85-86页
    5.4 系统性能分析第86-91页
    5.5 本章小结第91-92页
    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第92-93页
第六章 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热泵零能耗建筑应用分析第93-108页
    6.1 零能耗建筑的定义第93-96页
        6.1.1 基本要素第93-96页
        6.1.2 定义及表现形式第96页
    6.2 零能耗建筑用热泵能源系统第96-103页
        6.2.1 被动式节能第97-98页
        6.2.2 能源系统第98-103页
    6.3 性能分析与评价第103-106页
        6.3.1 舒适性分析第103-104页
        6.3.2 能量平衡分析第104-106页
    6.4 本章小结第106页
    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06-108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08-112页
    7.1 论文总结第108-110页
    7.2 论文的创新性第110页
    7.3 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9页
附录一 符号与标记第119-120页
附录二 文献调研汇总第120-121页
附录三 单参数影响分析(补)第121-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及已获奖项第122-125页
致谢第125-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姜黄素和维甲酸抑制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行和重塑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外基质的研究
下一篇:压力流场中聚合物熔体的流变特性及其表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