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1.1 香蕉枯萎病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1 香蕉枯萎病概述及其防治状况 | 第11-13页 |
1.1.2 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枯草芽孢杆菌及其抑菌物质 | 第15-23页 |
1.2.1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及应用进展 | 第15-18页 |
1.2.2 枯草芽孢杆菌生防机制 | 第18-20页 |
1.2.2.1 竞争作用 | 第18-19页 |
1.2.2.2 拮抗作用 | 第19页 |
1.2.2.3 溶菌作用 | 第19页 |
1.2.2.4 诱导抗性作用 | 第19-20页 |
1.2.2.5 促生作用 | 第20页 |
1.2.3 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物质 | 第20-23页 |
1.2.3.1 由核糖体途径合成的抗菌物质 | 第21-22页 |
1.2.3.2 由非核糖体途径合成的抗菌物质 | 第22-23页 |
1.3 本课题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抑菌机理的研究 | 第25-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5-27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1.1.2 试验试剂 | 第25页 |
1.1.3 试验仪器 | 第25-26页 |
1.1.4 培养基 | 第26-2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1.2.1 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27页 |
1.2.2 抑菌活性检测方法 | 第27页 |
1.2.3 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发酵液培养 | 第27-28页 |
1.2.4 CS16菌株发酵液不同组分制备及抑菌活性检测 | 第28页 |
1.2.5 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胞外代谢物活性检测 | 第28页 |
1.2.6 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诱导香蕉抗病性机理 | 第28-31页 |
1.2.7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2.1 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的抑菌活性 | 第31-32页 |
2.1.1 CS16菌株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31-32页 |
2.1.2 CS16菌株对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 | 第32页 |
2.1.3 小结 | 第32页 |
2.2 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发酵液不同组分的抑菌效果 | 第32-33页 |
2.3 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胞外代谢物活性检测 | 第33-34页 |
2.3.1 CS16菌株胞外水解酶系 | 第33页 |
2.3.2 CS16菌株胞外粗提物及抑菌活性 | 第33-34页 |
2.4 小结 | 第34页 |
2.5 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诱导香蕉抗病性机理 | 第34-39页 |
2.5.1 不同处理对香蕉植株叶片PPO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2.5.2 不同处理对香蕉植株叶片POD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2.5.3 不同处理对香蕉植株叶片SOD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6页 |
2.5.4 不同处理对香蕉植株叶片PAL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2.5.5 不同处理对香蕉植株叶片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2.5.6 小结 | 第38-3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抑菌物质的分离纯化与定性研究 | 第41-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43页 |
1.1.1 试验菌株 | 第41页 |
1.1.2 试验试剂 | 第41-42页 |
1.1.3 试验仪器 | 第42-43页 |
1.1.4 培养基 | 第4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3-48页 |
1.2.1 抑菌活性检测 | 第43页 |
1.2.2 CS16菌株抑菌物质的粗提 | 第43页 |
1.2.3 酸沉淀法最适pH测定 | 第43-44页 |
1.2.4 粗提物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 | 第44页 |
1.2.5 CS16菌株抑菌物质的初步分离纯化 | 第44-47页 |
1.2.6 定性检测 | 第47-48页 |
1.2.7 fenD、ituD和lpa-14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9页 |
2.1 酸沉淀法最适pH值测定 | 第48-49页 |
2.2 CS16粗提物活性检测及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49-50页 |
2.3 分离纯化与定性 | 第50-55页 |
2.3.1 反相硅胶柱层析 | 第51页 |
2.3.2 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 | 第51-53页 |
2.3.3 正相硅胶柱 | 第53-55页 |
2.4 fenD、ituD和lpa-14基因扩增与测序 | 第55-5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