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第1章 立法后评估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0-12页 |
| 1.1 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概念 | 第10-11页 |
| 1.2 立法后评估主体的一些理论 | 第11-12页 |
| 第2章 立法后评估制度主体的模式 | 第12-17页 |
| 2.1 内部评估主体模式 | 第12-14页 |
| 2.1.1 立法机构 | 第12-13页 |
| 2.1.2 执法机构 | 第13-14页 |
| 2.2 外部评估主体模式 | 第14-16页 |
| 2.2.1 第三方评估机构 | 第14-15页 |
| 2.2.2 专门评估机构 | 第15页 |
| 2.2.3 社会公众 | 第15-16页 |
| 2.3 多元化评估主体 | 第16-17页 |
| 第3章 确立立法后评估制度主体需考虑的因素 | 第17-21页 |
| 3.1 制度设计的目的 | 第17-18页 |
| 3.2 主体的资格和能力 | 第18页 |
| 3.3 定位和作用 | 第18-21页 |
| 3.3.1 内部评估主体的定位和作用 | 第18-19页 |
| 3.3.2 外部评估主体的定位与作用 | 第19-20页 |
| 3.3.3 多元评估主体的定位与作用 | 第20-21页 |
| 第4章 国内外立法后评估主体制度的简要介绍及比较 | 第21-26页 |
| 4.1 国外立法后评估主体制度的简要介绍 | 第21-23页 |
| 4.1.1 美国 | 第21页 |
| 4.1.2 英国 | 第21-22页 |
| 4.1.3 日本 | 第22-23页 |
| 4.1.4 德国 | 第23页 |
| 4.2 我国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23-25页 |
| 4.3 两者的简单比较 | 第25-26页 |
| 第5章 多元化评估主体的建构与具体操作 | 第26-33页 |
| 5.1 多元化评估主体的建构 | 第26-30页 |
| 5.1.1 鼓励和引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专门评估机构的发展和壮大 | 第26-27页 |
| 5.1.2 扩大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有效性 | 第27-29页 |
| 5.1.3 明确利益相关者范围 | 第29-30页 |
| 5.2 多元化评估主体的操作规程 | 第30-33页 |
| 5.2.1 评估组织者的选择 | 第30-31页 |
| 5.2.2 评估实施者的选择 | 第31页 |
| 5.2.3 评估参与者 | 第31-33页 |
| 结语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