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以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为中心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绪论 | 第9-12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 | 第10-11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 第11-12页 |
二、 以可预见性规则为中心的损害赔偿规则 | 第12-19页 |
(一) 罗马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 第12页 |
(二) 法国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 第12-15页 |
(三) 英国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 第15-18页 |
(四) 美国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 第18页 |
(五) 小结 | 第18-19页 |
三、 以因果关系为中心的损害赔偿规则 | 第19-27页 |
(一) 德国法中的因果关系 | 第19-23页 |
(二) 日本法中的因果关系 | 第23-24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中的因果关系 | 第24-26页 |
(四) 小结 | 第26-27页 |
四、 关于两种损害赔偿规则的反思 | 第27-32页 |
(一) 违约损害赔偿的最高指导原则 | 第27页 |
(二) 两种“对立”的观念 | 第27-28页 |
(三) 可预见性规则与因果关系的联系 | 第28-29页 |
(四) 违约损害赔偿规则的结构 | 第29-31页 |
(五) 新的尝试——法规目的说 | 第31-32页 |
五、 对我国违约损害赔偿规则的检讨 | 第32-39页 |
(一) 责任构成部分 | 第33-34页 |
(二) 赔偿范围部分 | 第34-36页 |
(三) 有责性问题 | 第36-37页 |
(四) 保护范围说的启示 | 第37页 |
(五) 对我国立法的建议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