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ENPs(人工合成纳米颗粒)的定义、种类及应用 | 第12-14页 |
1.3 ENPs 的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3.1 ENPs 对植物的毒性效应 | 第14-18页 |
1.3.2 ENPs 对植物细胞的致毒机制 | 第18-20页 |
1.4 ENPs 对生物体的氧化胁迫 | 第20-23页 |
1.4.1 ROS 产生的主要途径 | 第20-22页 |
1.4.2 植物细胞 ROS 的消除 | 第22-23页 |
1.5 ENPs 在生物体内的转化 | 第23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CuO ENPs 的表征 | 第26-33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材料 | 第26-2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2.3.1 CuO ENPs 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28-29页 |
2.3.2 CuO ENPs 的水力半径和 zeta 电位 | 第29-31页 |
2.2.3 CuO ENPs 和 CuO BPs 的离子释放 | 第31页 |
2.4 小结 | 第31-33页 |
3 CuO ENPs 对烟草 BY2 细胞的毒性效应 | 第33-37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材料 | 第33-3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2.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4 CuO ENPs 进入细胞的方式、在细胞内的分布及其形态 | 第37-48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8-47页 |
4.3.1 烟草 BY2 细胞对 ENPs 的摄取、跨膜方式 | 第38-40页 |
4.3.2 CuO ENPs 在烟草 BY2 细胞内的分布位点 | 第40-41页 |
4.3.3 CuO ENPs 对烟草 BY2 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4 CuO ENPs 进入烟草 BY2 细胞其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42-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5 CuO ENPs 对烟草 BY2 致毒机制的初探 | 第48-62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2-60页 |
5.3.1 烟草 BY2 细胞内 ROS 总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5.3.2 烟草 BY2 细胞内氧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 第53-55页 |
5.3.3 CuO ENPs 对烟草 BY2 细胞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4 CuO ENPs 对烟草 BY2 细胞膜稳定性的变化 | 第56-58页 |
5.3.5 抑制剂对 CuO ENPs 细胞 ROS 的影响 | 第58-60页 |
5.4 小结 | 第60-62页 |
6 结论、创新之处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6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