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 鱼类常见疾病的研究概况 | 第13-24页 |
1.1 病毒性疾病 | 第13-21页 |
1.1.1 疱疹病毒 | 第14-15页 |
1.1.2 弹状病毒 | 第15页 |
1.1.3 呼肠孤病毒 | 第15页 |
1.1.4 双 RNA 病毒 | 第15-16页 |
1.1.5 野田村病毒 | 第16页 |
1.1.6 虹彩病毒 | 第16-21页 |
1.2 细菌性疾病 | 第21-23页 |
1.3 寄生虫性疾病 | 第23页 |
1.4 其他疾病 | 第23-24页 |
2 鱼类疾病的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2.1 鱼类致病性病毒检测技术 | 第24-26页 |
2.1.1 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24页 |
2.1.2 细胞培养技术 | 第24-25页 |
2.1.3 免疫学技术 | 第25-26页 |
2.1.4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26页 |
2.2 鱼类致病性细菌检测技术 | 第26-28页 |
2.2.1 细菌快速诊断系统 | 第26-27页 |
2.2.2 选择性培养基鉴定 | 第27页 |
2.2.3 免疫诊断技术 | 第27页 |
2.2.4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第27-28页 |
2.3 鱼类致病性寄生虫诊断技术 | 第28页 |
3 大菱鲆简介 | 第28-29页 |
4 牙鲆鳃细胞系简介 | 第29页 |
5 论文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大菱鲆红体病的病原检测 | 第31-43页 |
1 前言 | 第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2.1 材料 | 第31-33页 |
2.1.1 大菱鲆红体病病鱼的取材 | 第31-32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32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2.2.1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33页 |
2.2.2 大菱鲆红体病病鱼的病理症状观察 | 第33页 |
2.2.3 大菱鲆红体病病鱼的病原检测 | 第33-3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5-41页 |
3.1 大菱鲆细菌性红体病例 | 第36-37页 |
3.2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例 | 第37-40页 |
3.3 混合感染病例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大菱鲆红体病病毒在 FG 细胞中的增殖 | 第43-55页 |
1 前言 | 第43-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2.1 材料 | 第44-45页 |
2.1.1 病鱼 | 第44页 |
2.1.2 细胞系 | 第44页 |
2.1.3 实验药品 | 第44-45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2.2.1 细胞培养用液和试剂的配制 | 第45-46页 |
2.2.2 FG 的细胞培养 | 第46-47页 |
2.2.3 大菱鲆红体病病鱼病毒粗提液的制备 | 第47页 |
2.2.4 FG 细胞病变效应(CPE)检测 | 第47页 |
2.2.5 病变 FG 细胞的电镜观察 | 第47-48页 |
2.2.6 病毒扩增 | 第48页 |
2.2.7 病变 FG 细胞中病毒的 PCR 特异性扩增 | 第4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8-53页 |
3.1 FG 细胞病变效应(CPE) | 第48-50页 |
3.2 病变 FG 细胞的病理变化 | 第50-52页 |
3.3 FG 细胞扩增病毒感染力的验证 | 第52页 |
3.4 病变 FG 细胞 PCR 特异性扩增结果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总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