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缩写词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2页 |
1.1 植物抗病基因克降方法类型 | 第18页 |
1.1.1 转座子标签法 | 第18页 |
1.1.2 图位克隆法 | 第18页 |
1.1.3 基于同源保守序列的克降 | 第18页 |
1.2 NBS-LRR抗病基因 | 第18-23页 |
1.2.1 NBS-LRR抗病基因结构 | 第18-21页 |
1.2.2 NBS-LRR基因家族的克隆方法 | 第21-22页 |
1.2.3 NBS-LRR基因功能在植物中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 植物基因超表达技术 | 第23-26页 |
1.3.1 技术原理 | 第23-24页 |
1.3.2 常用的转基因方法 | 第24-25页 |
1.3.3 转基因技术在花生中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4 RNAi技术 | 第26-29页 |
1.4.1 RNAi技术的发现 | 第26-28页 |
1.4.2 RNAi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9-30页 |
1.6 干旱肋迫与NBS-LRR家族基因表达影响研究 | 第30-32页 |
1.6.1 干旱胁迫和病菌侵染关系 | 第30-31页 |
1.6.2 干旱对植物的胁迫生理变化 | 第31页 |
1.6.3 干旱胁迫对NBS-LRR家族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研究 | 第31-32页 |
1.7 本实验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32页 |
第二章 PnAG1-1、PnAG1-2、PnAG3、PnAG1的克隆 | 第32-52页 |
2.1 RACE法克隆NBS-LRR基因PnAG1-1、PnAG1-2全长 | 第33-4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2.1.2 菌种及质粒 | 第33页 |
2.1.3 实验所用仪器 | 第33-34页 |
2.1.4 酶及牛化试剂 | 第34页 |
2.1.5 中间核苷酸片段的克隆 | 第34页 |
2.1.6 RACE-PCR反应 | 第34-40页 |
2.1.7 花生PnAG1-1和PnAG1-2同源性分析 | 第40页 |
2.2 花生NBS-LRR抗病基因家族PnAG1和PnAG3以及反义序列的克隆 | 第40-4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2.2.2. 菌种质粒和软件 | 第41页 |
2.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1页 |
2.2.4 PnAG1,PnAG3以及反义序列克隆 | 第41-4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2.3.1 RACE法得到PnAG1-1、PnAG1-2全长基因 | 第44-48页 |
2.3.2 PnAG1,PnAG3,PnAG1-1,PnAG1-2进化树分析 | 第48页 |
2.3.3 Blast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2.3.4 PnAG1克隆克隆全长结果 | 第50页 |
2.3.5 PnAG3克隆全长结果 | 第50-51页 |
2.3.6 反义片段扩增 | 第51页 |
2.4 讨论 | 第51-52页 |
2.4.1 关于RACE-PCR需要关注的问题 | 第51-52页 |
2.4.2 关于难以扩增的DNA片段的问题 | 第52页 |
第三章 PnAG1、PnAG3、反义载体构建以及烟草转化 | 第52-65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3-5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3.1.2 仪器和试剂 | 第53-54页 |
3.2 PUC19、PRI101AN重组载体构建 | 第54-57页 |
3.2.1 目的片段质粒、PUC19以及PR1101-AN载体质粒提取 | 第54页 |
3.2.2 酶切 | 第54-55页 |
3.2.3 连接 | 第55页 |
3.2.4 转化TOP10菌株 | 第55-56页 |
3.2.5 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56-57页 |
3.2.6 农杆菌菌种的保存 | 第57页 |
3.3 烟草转化 | 第57-58页 |
3.4 PnAG1、PnAG3、RNAi转基因苗的鉴定 | 第58-60页 |
3.4.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3.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8-59页 |
3.4.3 转基因烟草PCR检测 | 第59-60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3.5.1 PUC19质粒的提取和目的基因的连接 | 第60-61页 |
3.5.2 PR1101-AN载体和目的基因的连接 | 第61-62页 |
3.5.3 农杆菌侵染烟草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3.5.4 转基因烟草PCR鉴定结果 | 第63-64页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64-65页 |
第四章 PnAG1、PnAG1、PnAG1-2、PnAG3家族基因的协同表达分析 | 第65-80页 |
4.1 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设计 | 第65-7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4.1.2 仪器与试剂 | 第65页 |
4.1.3 引物 | 第65页 |
4.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65-67页 |
4.1.5 目的基因回收以及重组质粒的制备 | 第67-68页 |
4.1.6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建立 | 第68-71页 |
4.2 PnAG1、PnAG1-1、PnAG1-2、PnAG3四个家族基因的协同表达分析 | 第71-7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71-72页 |
4.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72-7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4-78页 |
4.3.1 NBS-LRR基因家族叶片荧光定量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4.3.2 NBS-LRR基因家族根部荧光定量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4.4 讨论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9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