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5-23页 |
1.1 自杀的概念 | 第15-16页 |
1.2 自杀的流行病学现况 | 第16-17页 |
1.2.1 美国自杀现况 | 第16页 |
1.2.2 欧洲自杀现况 | 第16页 |
1.2.3 亚洲自杀现况 | 第16-17页 |
1.2.4 全球自杀现况 | 第17页 |
1.3 自杀的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1.3.1 人口学因素 | 第17页 |
1.3.2 遗传因素 | 第17-18页 |
1.3.3 精神疾病 | 第18页 |
1.3.4 创伤 | 第18-19页 |
1.3.5 压力性生活事件 | 第19页 |
1.3.6 慢性疾病 | 第19页 |
1.3.7 保护性因素 | 第19页 |
1.3.8 影响因素的作用模式 | 第19-20页 |
1.4 自杀风险的评估 | 第20页 |
1.4.1 评价内容 | 第20页 |
1.4.2 评价工具 | 第20页 |
1.5 自杀的干预 | 第20-23页 |
1.5.1 药物治疗 | 第20-21页 |
1.5.2 认知和心理疗法 | 第21页 |
1.5.3 治疗和管理精神疾病 | 第21页 |
1.5.4 改善人际关系 | 第21页 |
1.5.5 针对中国国情的预防建议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前言 | 第23-26页 |
2.1 自杀行为与负性生活事件 | 第23-24页 |
2.2 自杀行为与儿童期逆境 | 第24页 |
2.3 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逆境 | 第24页 |
2.4 应激敏感模型 | 第24-25页 |
2.5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2.6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6-30页 |
3.1 对象 | 第26页 |
3.1.1 自杀组 | 第26页 |
3.1.2 对照组 | 第26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6-28页 |
3.2.1 一般资料问卷 | 第26页 |
3.2.2 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 | 第26-27页 |
3.2.3 生活事件量表 | 第27-28页 |
3.3 调查方法 | 第28页 |
3.4 质量控制 | 第28-29页 |
3.4.1 调查员培训 | 第28页 |
3.4.2 过程控制 | 第28页 |
3.4.3 资料整理 | 第28-29页 |
3.5 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30-37页 |
4.1 自杀组自杀行为相关特征描述 | 第30页 |
4.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 第30-31页 |
4.3 两组儿童期逆境情况 | 第31-32页 |
4.4 两组负性生活事件情况 | 第32-34页 |
4.5 儿童期逆境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 | 第34页 |
4.6 自杀行为与儿帝期逆境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4-35页 |
4.7 自杀行为与负性生活事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5页 |
4.8 自杀行为与儿童期逆境和负性生活事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5-36页 |
4.9 自杀行为的应激敏感模型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7-41页 |
5.1 一般资料与自杀 | 第37-38页 |
5.2 儿童期逆境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 | 第38页 |
5.3 自杀与儿童期逆境、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 | 第38-39页 |
5.4 研究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39-40页 |
5.5 创新性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1-42页 |
附录 | 第4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