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15-37页 |
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15-18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15-17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2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模型的制作 | 第18-23页 |
2.1 模型小鼠条件 | 第18页 |
2.2 模型小鼠右侧颈动脉双狭窄手术方法 | 第18-19页 |
2.3 模型小鼠颈静脉采血方法 | 第19-20页 |
2.4 模型小鼠下腔静脉取血方法 | 第20页 |
2.5 模型小鼠颈动脉斑块及血栓组织取材与固定 | 第20页 |
2.6 颈动脉组织石蜡包埋与连续切片制作 | 第20-21页 |
2.7 石蜡切片HE染色和Movat五色套染 | 第21页 |
2.8 石蜡切片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 第21-22页 |
2.9 石蜡切片组织TUNEL染色 | 第22-23页 |
3 提取小鼠血浆外泌小体 | 第23页 |
3.1 分离静脉血血浆 | 第23页 |
3.2 超速离心法血浆外泌小体 | 第23页 |
4 提取血小板源外泌小体 | 第23-24页 |
4.1 分离并纯化野生型小鼠和健康志愿者血小板 | 第23-24页 |
4.2 凝血酶诱导血小板释放外泌小体 | 第24页 |
5 血小板源外泌小体的鉴定 | 第24-27页 |
5.1 透射电镜鉴定血小板源外泌小体 | 第24-25页 |
5.2 免疫共沉淀鉴定血小板源外泌小体表面标志物 | 第25-27页 |
6 外泌小体中miRNAs提取与定量 | 第27-29页 |
6.1 miRNAs引物设计 | 第27页 |
6.2 提取外泌小体中miRNAs | 第27-28页 |
6.3 miRNAs逆转录 | 第28页 |
6.4 SYBR Green荧光定量实时PCR | 第28-29页 |
7 miRNAs预测靶基因的KEGG富集通路分析 | 第29页 |
8 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 | 第29-31页 |
8.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8.2 步骤 | 第29-30页 |
8.3 SMCs鉴定 | 第30页 |
8.4 细胞传代、冻存及复苏 | 第30-31页 |
9 血管平滑肌细胞摄取血小板源外泌小体实验 | 第31-32页 |
9.1 PKH26荧光素标记外泌小体 | 第31-32页 |
9.2 血管平滑肌细胞摄取血小板源外泌小体实验 | 第32页 |
10 血管平滑肌细胞RNA提取和定量 | 第32-35页 |
10.1 mRNAs引物设计 | 第32-33页 |
10.2 细胞mRNA和miRNAs提取 | 第33-34页 |
10.3 mRNA逆转录 | 第34页 |
10.4 SYBR Green荧光定量实时PCR | 第34-35页 |
10.5 miRNAs逆转录和荧光定量实时PCR | 第35页 |
11 miRNA mimic转染实验 | 第35-36页 |
12 血管平滑肌细胞蛋白定量方法 | 第36页 |
13 血管平滑肌细胞TUNEL染色 | 第36页 |
14 体外血小板源外泌小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 第36-37页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37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37-61页 |
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小鼠模型病理特征 | 第37-42页 |
1.1 模型情况总结 | 第37-38页 |
1.2 血栓形成部位血管壁病理学分析 | 第38-42页 |
2 血浆外泌小体miR-223、miR-339和miR-21在TS组血栓形成之前升高 | 第42-44页 |
2.1 颈动脉超声检测血样采集时间点血管腔通畅 | 第43页 |
2.2 血栓形成前血浆外泌小体miR-223、miR-339和miR-21水平升高 | 第43-44页 |
3 凝血酶激活的血小板源外泌小体miR-223、miR-339和miR-21表达特征 | 第44-48页 |
3.1 血小板源外泌小体的鉴定 | 第45页 |
3.2 miR-223、miR-339和miR-21与血小板活化相关并在外泌小体中富集 | 第45-48页 |
4 miR-223、miR-339和miR-21预测基因KEGG富集通路分析 | 第48-51页 |
5 血小板源外泌小体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 第51-60页 |
5.1 小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 | 第51-52页 |
5.2 血管平滑肌细胞摄取外泌小体的浓度、时间依赖性 | 第52-54页 |
5.3 验证血小板源外泌小体对SMCs的调控靶基因 | 第54-58页 |
5.4 血小板源外泌小体对SMCs的作用 | 第58-60页 |
6 PDGFRβ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节段SMCs表达水平差异 | 第60-61页 |
三、讨论 | 第61-67页 |
四、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综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因素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 第7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