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32页 |
1. 背景介绍 | 第10-11页 |
2. CS的病因学研究现状 | 第11-31页 |
2.1 体节发生及其信号调控 | 第11-18页 |
2.2 CS的病因学研究 | 第18-30页 |
2.3 二代测序技术 | 第30-31页 |
3. 课题设计思路 | 第31-32页 |
第一部分 CS患者标本采集、DNA提取及半椎体表型筛选 | 第32-40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1.1.1 实验设备 | 第32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1.1.3 样本采集 | 第33-35页 |
1.1.4 表型评估及筛选 | 第35页 |
1.1.5 外周血全基因组DNA提取 | 第35-36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1.2.1 DNA质量检测 | 第36-37页 |
1.2.2 入选样本表型信息 | 第37-39页 |
1.3 讨论 | 第39-40页 |
第二部分 半椎体畸形患者6号、16号染色体的靶向测序 | 第40-5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2.1.1 TBX6、RIPPLY2基因靶向测序芯片设计 | 第40页 |
2.1.2 靶向测序 | 第40-41页 |
2.1.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2.2.1 注释结果文件说明 | 第41-43页 |
2.2.2 筛除16p11.2缺失及TBX6基因无义突变导致的半椎体畸形 | 第43-46页 |
2.2.3 RIPPLY2基因SNV水平变异 | 第46-47页 |
2.2.4 RIPPLY2基因CNV水平变异 | 第47-48页 |
2.3 讨论 | 第48-49页 |
2.3.1 TBX6基因变异是CS的重要病因 | 第48页 |
2.3.2 RIPPLY2基因SNV水平的变异可能对CS贡献率不高 | 第48-49页 |
2.3.3 RIPPLY2基因CNV水平的变异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 第49页 |
2.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三部分 CS-R-001家系全基因组测序 | 第50-6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3.1.1 CS-R-001父母外周血DNA提取 | 第50页 |
3.1.2 全基因组测序 | 第50页 |
3.1.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3.1.4 PCR及Sanger测序验证CNV | 第51-5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5页 |
3.2.1 WGS数据质量控制 | 第53-54页 |
3.2.2 CNV验证 | 第54-56页 |
3.2.3 家系WGS数据分析 | 第56-62页 |
3.2.4 RIPPLY2相关基因突变分析 | 第62-65页 |
3.3 讨论 | 第65-67页 |
3.3.1 WGS数据质量合格 | 第65页 |
3.3.2 患者存在RIPPLY2基因的CNV,且遗传自母亲 | 第65-66页 |
3.3.3 WGS数据无法解释患者的半椎体畸形 | 第66-67页 |
3.4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缩略词表 | 第75-77页 |
综述 RIPPLY2基因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 第77-92页 |
1. 先天性脊柱侧凸 | 第78-79页 |
2. 体节发生 | 第79-81页 |
3. RIPPLY2在体节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81-86页 |
3.1 斑马鱼 | 第81-82页 |
3.2 非洲爪蟾 | 第82-83页 |
3.3 小鼠 | 第83-86页 |
4. RIPPLY2变异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报道 | 第86-8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