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核反应堆工程论文--反应堆设计、建造、安装、实验与测量论文

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一回路自然循环及稳压特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相关研究综述第10-26页
        1.2.1 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的发展及技术特点第10-14页
        1.2.2 对单相自然循环特性研究的调研第14-20页
        1.2.3 对汽-气稳压器稳压特性研究的调研第20-26页
    1.3 论文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实验系统介绍第28-46页
    2.1 本章引论第28页
    2.2 HRTL‐200Ⅱ实验系统热工参数第28-29页
    2.3 一回路系统第29-35页
        2.3.1 模拟堆芯电加热组件第30页
        2.3.2 主换热器第30-31页
        2.3.3 汽-气稳压器第31-32页
        2.3.4 上升段、下降段和折返段第32-33页
        2.3.5 堆芯入口阻力调节装置第33-35页
    2.4 二回路系统第35-37页
    2.5 其他相关系统第37页
    2.6 数据测量、采集和控制第37-44页
        2.6.1 参数测量、信号采集与记录系统第37-40页
        2.6.2 测点布置及测量方法第40-43页
        2.6.3 功率测量第43-44页
        2.6.4 过程控制系统第44页
    2.7 实验数据不确定度第44-45页
    2.8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稳态自然循环特性实验研究第46-68页
    3.1 本章引论第46页
    3.2 实验矩阵第46-48页
    3.3 实验条件控制及实验方法第48-53页
        3.3.1 实验系统稳定判据第48-50页
        3.3.2 实验系统控制方案第50-53页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53-67页
        3.4.1 加热功率的影响第53-58页
        3.4.2 加热段入口阻力系数的影响第58-61页
        3.4.3 系统压力的影响第61-63页
        3.4.4 加热段出口过冷度的影响第63-64页
        3.4.5 二回路流量和压力的影响第64-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稳态自然循环特性理论研究第68-82页
    4.1 本章引论第68页
    4.2 自然循环系统稳态流动‐阻力特性第68-75页
        4.2.1 数学理论推导第68-73页
        4.2.2 实验验证与分析第73-75页
    4.3 上升段和下降段存在传热对自然循环能力的影响第75-78页
    4.4 热源和热阱的温度分布对自然循环能力的影响第78-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动态稳压特性实验研究第82-115页
    5.1 本章引论第82页
    5.2 功率阶跃对动态稳压特性的影响第82-101页
        5.2.1 实验矩阵第82-83页
        5.2.2 实验条件的控制第83-88页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8-101页
    5.3 二回路调节对动态稳压特性的影响第101-105页
        5.3.1 二回路调节方案的影响第101-105页
    5.4 主回路初始条件对动态稳压特性的影响第105-114页
        5.4.1 初始液位的影响第106-109页
        5.4.2 非凝结性气体初始摩尔分数的影响第109-112页
        5.4.3 非凝结性气体种类的影响第112-114页
    5.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6章 汽-气稳压器稳压特性理论研究第115-139页
    6.1 本章引论第115页
    6.2 非平衡态汽‐气稳压器模型第115-129页
        6.2.1 数学模型第115-119页
        6.2.2 数值离散及方程求解第119-121页
        6.2.3 物理模型第121-124页
        6.2.4 模型验证及分析第124-129页
    6.3 存在非凝结性气体的高压水蒸汽壁面冷凝模型第129-138页
        6.3.1 数学模型第129-135页
        6.3.2 模型验证第135-138页
    6.4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7章 结论和展望第139-143页
    7.1 总结和结论第139-141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41-142页
    7.3 工作展望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0页
致谢第150-152页
附录第152-154页
    附录A 拟合逼近方法推导求解式 4‐11第152-153页
    附录B 拟合逼近方法推导求解式 4‐19第153-15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耦合电极—鞘层—电弧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叶轮机械非定常伴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