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能源利用现状 | 第12页 |
1.1.2 太阳能光伏发电优势 | 第12-13页 |
1.2 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第13-16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光伏发电发展前景 | 第15-16页 |
1.3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1.3.1 光伏发电关键技术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1.3.2 粒子群算法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2章 双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前级设计 | 第19-32页 |
2.1 光伏电池介绍 | 第19-23页 |
2.1.1 光伏电池的发电原理 | 第19页 |
2.1.2 光伏电池建模与外特性分析 | 第19-23页 |
2.2 三相光伏逆变器主电路拓扑 | 第23-25页 |
2.2.1 并网逆变器的选择 | 第23-24页 |
2.2.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架构选取 | 第24-25页 |
2.3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 第25-31页 |
2.3.1 Boost升压电路介绍 | 第25-26页 |
2.3.2 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及实现 | 第26-27页 |
2.3.3 扰动观测法 | 第27-28页 |
2.3.4 电导增量法 | 第28-30页 |
2.3.5 仿真波形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双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后级设计 | 第32-56页 |
3.1 三相并网逆变器输出滤波器选择 | 第32-33页 |
3.1.1 滤波器种类分析 | 第32页 |
3.1.2 LCL滤波器工作原理 | 第32-33页 |
3.2 基于LCL型滤波器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 | 第33-41页 |
3.2.1 双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电路拓扑结构 | 第33页 |
3.2.2 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 第33-41页 |
3.3 基于LCL滤波器的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 第41-44页 |
3.4 SVPWM技术原理与仿真实现 | 第44-52页 |
3.4.1 SVPWM的基本原理 | 第44-46页 |
3.4.2 SVPWM算法实现 | 第46-50页 |
3.4.3 SVPWM建模与仿真 | 第50-52页 |
3.5 三相电压锁相环的原理与仿真实现 | 第52-55页 |
3.5.1 单同步坐标系 | 第52-53页 |
3.5.2 SSRF-SPLL仿真分析 | 第53-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粒子群算法应用及系统整体仿真分析 | 第56-68页 |
4.1 双闭环控制策略与分析 | 第56-59页 |
4.1.1 电流内环调节器设计 | 第56-57页 |
4.1.2 电压外环调节器设计 | 第57-59页 |
4.2 粒子群算法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 第59-63页 |
4.2.1 粒子群算法 | 第59-60页 |
4.2.2 PSO在光伏并网系统中的离线优化控制 | 第60-63页 |
4.3 双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分析 | 第63-67页 |
4.3.1 系统整体模型 | 第63-64页 |
4.3.2 仿真分析 | 第64-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 第68-79页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8页 |
5.2 主电路设计 | 第68-70页 |
5.2.1 光伏阵列设计 | 第68-69页 |
5.2.2 IPM部分选型 | 第69-70页 |
5.3 控制电路设计 | 第70-73页 |
5.3.1 DSP最小系统电源转换电路的设计 | 第71-72页 |
5.3.2 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 | 第72页 |
5.3.3 电压采样电路的设计 | 第72-73页 |
5.3.4 过流、过压复位电路的设计 | 第73页 |
5.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73-78页 |
5.4.1 主程序设计 | 第73-74页 |
5.4.2 中断服务程序 | 第74-75页 |
5.4.3 PI调节程序设计 | 第75-76页 |
5.4.4 SVPWM程序设计 | 第76-77页 |
5.4.5 锁相环程序设计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