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1.2.1 非线性渗流特征 | 第8页 |
1.2.2 低渗透非线性流的流态 | 第8-9页 |
1.2.3 非线性渗流的表述 | 第9-11页 |
1.2.4 测量启动压力梯度的岩心驱替实验 | 第11-12页 |
1.3 高深堡油田概况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典型注水井吸水能力分析 | 第15-25页 |
2.1 典型注水井注水动态分析 | 第15-18页 |
2.2 典型注水井吸水剖面图分析 | 第18-20页 |
2.3 注水井欠注程度分类 | 第20-21页 |
2.4 低渗透油田注水井启动压力分析 | 第21-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注水井启动压力及吸水能力模拟实验 | 第25-47页 |
3.1 不同级别岩心启动压力梯度测定 | 第25-34页 |
3.1.1 启动压力梯度的确定方法 | 第25页 |
3.1.2 实验材料及条件 | 第25-26页 |
3.1.3 实验步骤 | 第26-27页 |
3.1.4 岩心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结果 | 第27-31页 |
3.1.5 多孔介质的选择通过性 | 第31-32页 |
3.1.6 岩心启动压力梯度实验总结 | 第32-34页 |
3.2 注水井吸水能力及启动压力的一维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 | 第34-41页 |
3.2.1 实验材料及条件 | 第34-35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35-36页 |
3.2.3 一维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3.2.4 长岩心与短岩心驱替压力和驱替压力梯度与流量关系对比 | 第38-41页 |
3.3 长岩心并联注水物理模拟实验 | 第41-46页 |
3.3.1 实验材料及条件 | 第41-42页 |
3.3.2 实验步骤 | 第42-43页 |
3.3.3 长岩心并联注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 | 第43-44页 |
3.3.4 长岩心并联注水物理模拟实验分析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低渗透油层注水井吸水数学模型及应用 | 第47-68页 |
4.1 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及注水量方程的建立 | 第47-52页 |
4.1.1 渗流运动方程及参数方程的建立 | 第47-49页 |
4.1.2 注水量方程的建立 | 第49-52页 |
4.2 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及软件编制 | 第52-61页 |
4.2.1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52-54页 |
4.2.2 软件简介 | 第54页 |
4.2.3 界面及使用 | 第54-57页 |
4.2.4 功能介绍 | 第57-61页 |
4.3 非线性渗流软件应用 | 第61-66页 |
4.3.1 实际案例分析G12-32 井 | 第61-63页 |
4.3.2 实际案例分析G93X-1 井 | 第63-64页 |
4.3.3 实际案例分析G3102-16 井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A 非线性渗流注水分析软件部分核心代码 | 第72-75页 |
附录B G12-32 井分析报告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