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冀东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吸水能力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7-15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2页
        1.2.1 非线性渗流特征第8页
        1.2.2 低渗透非线性流的流态第8-9页
        1.2.3 非线性渗流的表述第9-11页
        1.2.4 测量启动压力梯度的岩心驱替实验第11-12页
    1.3 高深堡油田概况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5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2章 典型注水井吸水能力分析第15-25页
    2.1 典型注水井注水动态分析第15-18页
    2.2 典型注水井吸水剖面图分析第18-20页
    2.3 注水井欠注程度分类第20-21页
    2.4 低渗透油田注水井启动压力分析第21-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注水井启动压力及吸水能力模拟实验第25-47页
    3.1 不同级别岩心启动压力梯度测定第25-34页
        3.1.1 启动压力梯度的确定方法第25页
        3.1.2 实验材料及条件第25-26页
        3.1.3 实验步骤第26-27页
        3.1.4 岩心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结果第27-31页
        3.1.5 多孔介质的选择通过性第31-32页
        3.1.6 岩心启动压力梯度实验总结第32-34页
    3.2 注水井吸水能力及启动压力的一维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第34-41页
        3.2.1 实验材料及条件第34-35页
        3.2.2 实验步骤第35-36页
        3.2.3 一维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结果第36-38页
        3.2.4 长岩心与短岩心驱替压力和驱替压力梯度与流量关系对比第38-41页
    3.3 长岩心并联注水物理模拟实验第41-46页
        3.3.1 实验材料及条件第41-42页
        3.3.2 实验步骤第42-43页
        3.3.3 长岩心并联注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第43-44页
        3.3.4 长岩心并联注水物理模拟实验分析第44-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低渗透油层注水井吸水数学模型及应用第47-68页
    4.1 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及注水量方程的建立第47-52页
        4.1.1 渗流运动方程及参数方程的建立第47-49页
        4.1.2 注水量方程的建立第49-52页
    4.2 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及软件编制第52-61页
        4.2.1 数学模型的求解第52-54页
        4.2.2 软件简介第54页
        4.2.3 界面及使用第54-57页
        4.2.4 功能介绍第57-61页
    4.3 非线性渗流软件应用第61-66页
        4.3.1 实际案例分析G12-32 井第61-63页
        4.3.2 实际案例分析G93X-1 井第63-64页
        4.3.3 实际案例分析G3102-16 井第64-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68-70页
    5.1 结论第68-69页
    5.2 建议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附录A 非线性渗流注水分析软件部分核心代码第72-75页
附录B G12-32 井分析报告第75-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体沉陷时埋地管线力学性状的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稀油注空气开发强化低温氧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