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法的东北传统民居宜居性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乡土建筑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1.2.2 宜居性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东北传统民居宜居性分析及评价指标解析 | 第23-52页 |
2.1 东北传统民居及其环境调查现状 | 第23-41页 |
2.1.1 东北汉族传统民居建筑 | 第24-28页 |
2.1.2 东北满族传统民居建筑 | 第28-33页 |
2.1.3 东北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 | 第33-36页 |
2.1.4 东北传统民居环境分析 | 第36-41页 |
2.2 既有东北传统民居宜居性分析 | 第41-44页 |
2.2.1 东北传统民居优势与特点 | 第41-43页 |
2.2.2 宜居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2.3 东北传统民居宜居性指标评价体系概述 | 第44-45页 |
2.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44-45页 |
2.3.2 评价体系理论依据 | 第45页 |
2.4 东北传统民居宜居性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确立 | 第45-51页 |
2.4.1 指标的初步选择 | 第45-48页 |
2.4.2 指标的更改与优化 | 第48-49页 |
2.4.3 指标的确立 | 第49-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宜居性评价模型构建 | 第52-72页 |
3.1 层次分析法(ahp)的导入 | 第52-53页 |
3.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52页 |
3.1.2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 第52-53页 |
3.1.3 层次分析法可行性分析 | 第53页 |
3.2 delphi专家咨询法 | 第53-56页 |
3.2.1 专家选择的原则 | 第54页 |
3.2.2 专家组的构成 | 第54-55页 |
3.2.3 问卷构成分析 | 第55-56页 |
3.3 评价体系确立过程 | 第56-65页 |
3.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56页 |
3.3.2 判断矩阵与权重计算 | 第56-58页 |
3.3.3 单一层次的排序 | 第58-59页 |
3.3.4 一致性检验 | 第59-65页 |
3.3.5 总体层次排序 | 第65页 |
3.4 yaahp辅助软件的应用 | 第65-71页 |
3.4.1 指标模型的建立 | 第66页 |
3.4.2 判断矩阵的生成 | 第66-67页 |
3.4.3 权重结果的计算 | 第67-68页 |
3.4.4 结果数据的分析 | 第68-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民居项目宜居性试评价 | 第72-86页 |
4.1 评价体系最终建立 | 第72-73页 |
4.2 民居调研信息 | 第73-77页 |
4.2.1 基础信息 | 第73-76页 |
4.2.2 现存问题与状态 | 第76-77页 |
4.3 测评打分方式 | 第77-82页 |
4.3.1 评价标准定级及量化 | 第77-78页 |
4.3.2 评价过程 | 第78-82页 |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82-85页 |
4.4.1 评价的结果 | 第82-84页 |
4.4.2 改进策略的提出 | 第84-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