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采收率研究论文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以姚店油田南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储层裂缝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4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第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技术路线第15页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15-16页
        1.5.1 研究成果第15页
        1.5.2 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沉积微相与成岩相带研究第16-29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6页
    2.2 沉积微相研究第16-22页
        2.2.1 沉积体系和主要沉积微相特点第17-18页
        2.2.2 利用测井资料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带第18-20页
        2.2.3 利用单渗砂能量厚度控制优势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第20-22页
    2.3 成岩相研究第22-29页
        2.3.1 成岩作用类型第22-25页
        2.3.2 成岩储集相分类特征描述第25-29页
第三章 沉积微相、成岩作用与裂缝发育关系研究第29-44页
    3.1 裂缝特征第29-31页
        3.1.1 裂缝分类第29页
        3.1.2 裂缝参数第29-30页
        3.1.3 裂缝发育特征第30-31页
    3.2 沉积微相与裂缝发育关系研究第31-40页
        3.2.1 层厚与裂缝发育关系第31-34页
        3.2.2 碎屑成分与裂缝发育关系第34-38页
        3.2.3 粒径与裂缝发育关系第38-39页
        3.2.4 小结第39-40页
    3.3 成岩作用与裂缝发育关系研究第40-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水淹模式研究第44-56页
    4.1 裂缝发育程度第44-52页
        4.1.1 W区沉积微相与裂缝发育关系第44-46页
        4.1.2 W区成岩相与裂缝发育关系第46-49页
        4.1.3 W区裂缝发育情况第49-52页
    4.2 裂缝发育程度与水淹程度关系第52-53页
    4.3 研究区水淹模式第53-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第56-70页
    5.1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第56-59页
        5.1.1 数据准备第56-57页
        5.1.2 地质模型的建立第57-59页
    5.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59-64页
        5.2.1 数据准备第59-62页
        5.2.2 模拟结果第62-64页
    5.3 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第64-68页
        5.3.1 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第64-66页
        5.3.2 成岩相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第66-67页
        5.3.3 裂缝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水油藏泡沫体系堵水技术研究
下一篇:塔里木油田典型油气藏开发规划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