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对象与方法 | 第15-2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2.2 调查内容 | 第15-17页 |
2.2.1 问卷调查 | 第15页 |
2.2.2 体格检查 | 第15-16页 |
2.2.3 生化检测 | 第16页 |
2.2.4 研究变量定义及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2.2.5 T2DM诊断标准 | 第17页 |
2.3 质量控制 | 第17-18页 |
2.3.1 调查人员 | 第17-18页 |
2.3.2 调查现场 | 第18页 |
2.3.3 生化检测 | 第18页 |
2.3.4 资料整理 | 第18页 |
2.3.5 资料分析 | 第18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18-20页 |
3 结果 | 第20-33页 |
3.1 建模组和验证组人群基线特征及随访期间新发T2DM | 第20-21页 |
3.2 单因素分析 | 第21-23页 |
3.3 非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 | 第23-27页 |
3.3.1 非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3.3.2 非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在建模组的ROC曲线分析 | 第26-27页 |
3.4 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 | 第27-30页 |
3.4.1 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 第27-30页 |
3.4.2 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在建模组的ROC曲线分析 | 第30页 |
3.5 最佳非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及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的验证 | 第30-33页 |
3.5.1 最佳非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及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在验证组的ROC曲线分析 | 第30-31页 |
3.5.2 最佳非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及侵袭性风险评分模型估计的风险分值与实际的 T2DM6 年累计发病率的趋势性检验 | 第31-33页 |
4 讨论 | 第33-39页 |
4.1 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4.2 风险评分模型的验证 | 第34-35页 |
4.3 风险评分模型纳入的危险因素 | 第35-37页 |
4.4 本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37-38页 |
4.5 风险评分模型的意义及展望 | 第38-39页 |
5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综述 | 第4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