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参数辨识简介 | 第11-13页 |
1.3 参数辨识的方法 | 第13-16页 |
1.3.1 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 | 第14-15页 |
1.3.2 极大似然法参数估计 | 第15页 |
1.3.3 集员系统辨识法 | 第15-16页 |
1.3.4 多层递阶系统辨识法 | 第16页 |
1.4 系统参数辨识的内容和步骤 | 第16-19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6 本论文的结构 | 第20-21页 |
2 发电机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1-29页 |
2.1 发电机励磁系统的结构 | 第21-23页 |
2.2 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3页 |
2.3 励磁电源的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2.4 励磁调节器(AVR)的数学模型 | 第24-28页 |
2.4.1 电压测量调差补偿环节 | 第24-25页 |
2.4.2 综合放大控制环节 | 第25-26页 |
2.4.3 幅值限制环节 | 第26页 |
2.4.4 功率放大环节 | 第26-27页 |
2.4.5 转子软反馈环节 | 第27页 |
2.4.6 串并联校正环节 | 第27-28页 |
2.5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励磁系统的可辨识性研究 | 第29-38页 |
3.1 可辨识性的概念 | 第29-30页 |
3.2 轨迹灵敏度与可辨识性的关系 | 第30-32页 |
3.3 系统可辨识与参数可辨识 | 第32-33页 |
3.4 可辨识性与算法的关系 | 第33-34页 |
3.5 可辨识性与系统输入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3.6 自并励励磁系统的可辨识性研究 | 第35-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励磁系统的辨识方法 | 第38-55页 |
4.1 PLPF辨识法 | 第38-41页 |
4.1.1 PLPF法的原理 | 第38-41页 |
4.1.2 实际系统各参数的求解 | 第41页 |
4.2 励磁系统参数的频域辨识法 | 第41-45页 |
4.2.1 频域辨识法的原理 | 第42-43页 |
4.2.2 频域辨识法的辨识过程 | 第43-45页 |
4.3 遗传算法在励磁系统参数辨识中的应用 | 第45-51页 |
4.3.1 遗传算法简介 | 第45-46页 |
4.3.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46-50页 |
4.3.3 改进遗传算法在励磁系统参数辨识中的应用 | 第50-51页 |
4.4 简单仿真算例 | 第51-54页 |
4.4.1 一阶惯性系统 | 第51-52页 |
4.4.2 对三阶系统的仿真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励磁系统辨识算例 | 第55-69页 |
5.1 MATLAB/SIMULINK简介 | 第55-56页 |
5.2 搭建励磁系统的模型 | 第56-57页 |
5.3 单个环节的辨识 | 第57-63页 |
5.3.1 串联校正环节的辨识 | 第57-59页 |
5.3.2 综合放大环节的辨识 | 第59-61页 |
5.3.3 测量调差环节的辨识 | 第61-63页 |
5.4 整个环节的辨识 | 第63-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