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型薄壁梁结构轴向压溃理论研究与结构优化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车身吸能结构 | 第12-14页 |
1.1.1 正碰吸能结构 | 第12-13页 |
1.1.2 侧碰吸能结构 | 第13-14页 |
1.2 车身薄壁梁结构应用现状 | 第14-17页 |
1.2.1 方型梁结构 | 第15页 |
1.2.2 帽型梁结构 | 第15页 |
1.2.3 多胞结构 | 第15-16页 |
1.2.4 三种结构对比 | 第16-17页 |
1.3 帽型薄壁梁轴向压溃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第2章 帽型薄壁梁轴向压溃理论研究 | 第20-33页 |
2.1 材料塑性变形特性 | 第20-23页 |
2.1.1 材料的变形行为 | 第20-21页 |
2.1.2 有效应力—应变曲线 | 第21-22页 |
2.1.3 塑性铰和塑性铰合区域 | 第22-23页 |
2.2 超折叠单元塑性变形基础 | 第23-26页 |
2.2.1 折叠单元变形机理 | 第23-24页 |
2.2.2 折叠单元能量吸收 | 第24-26页 |
2.2.3 折叠单元平均压溃力 | 第26页 |
2.3 帽型梁结构轴向压溃理论预测 | 第26-30页 |
2.3.1 典型结构分解 | 第26-28页 |
2.3.2 帽型结构通用预测 | 第28-29页 |
2.3.3 考虑应变率的动态预测 | 第29-30页 |
2.4 典型帽型结构理论预测 | 第30-31页 |
2.4.1 单帽结构 | 第30页 |
2.4.2 双帽结构 | 第30-31页 |
2.4.3 双帽双室结构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帽型薄壁梁轴向压溃理论验证 | 第33-47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试验、仿真及理论标定 | 第33-37页 |
3.2.1 试验参数设置 | 第33-34页 |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2.3 试验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3.3 单帽梁轴向压溃仿真分析 | 第37-40页 |
3.3.1 准静态工况 | 第37-38页 |
3.3.2 动态工况 | 第38-40页 |
3.4 双帽梁轴向压溃仿真分析 | 第40-42页 |
3.4.1 准静态工况 | 第40-41页 |
3.4.2 动态工况 | 第41-42页 |
3.5 双帽双室梁轴向压溃仿真分析 | 第42-45页 |
3.5.1 准静态工况 | 第43-44页 |
3.5.2 动态工况 | 第44-45页 |
3.6 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帽型薄壁梁变形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结构影响研究 | 第48-53页 |
4.2.1 翻边周长比 | 第48-51页 |
4.2.2 宽度高度比 | 第51-53页 |
4.3 焊点影响研究 | 第53-58页 |
4.3.1 焊点间距 | 第53-57页 |
4.3.2 焊点位置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基于轴向压溃的帽型前纵梁结构优化设计 | 第59-71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代理模型及试验设计方法 | 第59-63页 |
5.2.1 响应面代理模型 | 第59-61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61-63页 |
5.3 优化问题定义 | 第63-65页 |
5.3.1 数学模型确立 | 第63-64页 |
5.3.2 代理模型构建 | 第64-65页 |
5.4 多目标优化过程 | 第65-67页 |
5.4.1 多目标优化流程 | 第66页 |
5.4.2 梁结构多目标优化 | 第66-67页 |
5.5 优化结果验证 | 第67-70页 |
5.5.1 简化模型正碰仿真 | 第67-68页 |
5.5.2 有限元结果对比 | 第68-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