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陕北斜坡东南部张家崖区长6~2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1.3 研究内容第9-10页
    1.4 技术路线第10-11页
    1.5 取得成果及创新点第11-12页
        1.5.1 取得成果第11页
        1.5.2 创新点第11-12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2-14页
    2.1 研究区位置第12页
    2.2 区域构造背景第12-13页
    2.3 区域沉积背景第13-14页
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第14-28页
    3.1 主要标志层第15-18页
    3.2 地层特征第18-24页
        3.2.1 长6油层组地层特征第21-23页
        3.2.2 长4+5油层组地层特征第23-24页
    3.3 构造特征第24-28页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第28-42页
    4.1 沉积相划分标志第28-33页
        4.1.1 颜色第28页
        4.1.2 结构特征第28-29页
        4.1.3 沉积构造特征第29页
        4.1.4 粒度分析第29-31页
        4.1.5 测井特征第31-33页
    4.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33-35页
        4.2.1 长6~1油层亚组第33页
        4.2.2 长6~2、长6~3、长6~4油层亚组第33-35页
    4.3 沉积相展布规律第35-42页
第五章 储层特征及评价第42-63页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42-43页
        5.1.1 砂岩结构特征第42页
        5.1.2 砂岩碎屑组分及砂岩类型第42-43页
    5.2 成岩作用类型及孔隙演化第43-45页
        5.2.1 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第43-45页
        5.2.2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孔隙演化第45页
    5.3 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特征第45-49页
        5.3.1 主要孔隙类型第45-46页
        5.3.2 孔隙结构参数特征第46-47页
        5.3.3 反映孔喉大小的参数第47页
        5.3.4 反映孔喉分选特征参数第47-48页
        5.3.5 反映孔喉的连通性和控制流体特征的参数第48页
        5.3.6 物性与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第48-49页
    5.4 物性特征第49-51页
        5.4.1 物性特征第49-50页
        5.4.2 影响因素第50-51页
    5.5 储层非均质性第51-54页
        5.5.1 层间非均质性第51-52页
        5.5.2 层内非均质性第52-54页
        5.5.3 平面非均质性第54页
    5.6 储层敏感性特征第54-55页
    5.7 渗流物理特征第55-57页
        5.7.1 油层润湿性第55页
        5.7.2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第55-57页
        5.7.3 水驱油特征第57页
    5.8 储层的“四性”关系第57-59页
        5.8.1 岩性与电性关系第59页
        5.8.2 物性与电性关系第59页
        5.8.3 含油性与电性关系第59页
    5.9 储层分类评价第59-63页
        5.9.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第59-62页
        5.9.2 储层评价的结果第62-63页
第六章 储层特征与油气富集关系第63-74页
    6.1 油藏分布特征第63-66页
        6.1.1 油层纵向分布特征第63-65页
        6.1.2 油层平面分布特征第65-66页
    6.2 储层与油气富集的关系第66-74页
        6.2.1 砂体与油气富集的关系第66-68页
        6.2.2 成岩作用与油气富集的关系第68-69页
        6.2.3 物性与油气富集的关系第69-73页
        6.2.4 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富集的关系第73-74页
结论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北志丹Y818井区马家沟组马五段—亚段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
下一篇:接触式机械密封热力耦合模型与端面变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