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十六烷值近红外机理模型开发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十六烷值性质预测技术现状 | 第10-12页 |
·柴油十六烷值性质测量现状 | 第10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基础 | 第13-28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适用范围 | 第13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3-16页 |
·分子光谱振动模型 | 第13-14页 |
·光谱吸收基本定律 | 第14-16页 |
·近红外光谱数据处理 | 第16-24页 |
·光谱数据预处理过程 | 第16-17页 |
·光谱信息的优化 | 第17-19页 |
·光谱预测模型建立 | 第19-23页 |
·光谱模型的验证 | 第23-24页 |
·二维相关近红外光谱 | 第24-28页 |
·相关光谱数学原理 | 第24-25页 |
·相关光谱分析原则 | 第25-28页 |
第3章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十六烷值性质机理分析 | 第28-43页 |
·十六烷值性质分析 | 第28-30页 |
·柴油主要组分 | 第28-29页 |
·十六烷值与柴油烃结构关系 | 第29-30页 |
·十六烷值相关基团分析 | 第30-31页 |
·柴油组分结构基团 | 第30页 |
·十六烷值相关基团 | 第30-31页 |
·相关基团光谱信息分析 | 第31-43页 |
·基团光谱吸收位置 | 第31-32页 |
·基团光谱信息提取 | 第32-38页 |
·基团归属烃类分析 | 第38-43页 |
第4章 十六烷值性质预测模型建立 | 第43-57页 |
·传统的十六烷值测定方法 | 第43页 |
·柴油十六烷值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3-53页 |
·剔除异常样本 | 第44-45页 |
·偏最小二乘模型建立 | 第45-48页 |
·机理模型建立 | 第48-53页 |
·模型比较与结论 | 第53-57页 |
·模型预测精度比较 | 第53-55页 |
·预测模型性质比较 | 第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