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干燥裂缝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干燥裂缝的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干裂缝的成因 | 第12-13页 |
·干裂缝的实验模拟 | 第13-14页 |
·水下收缩裂缝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水下收缩裂缝的不同成因类型 | 第14-15页 |
·Pratt 的地震成因说 | 第15-17页 |
·现代水下收缩裂缝定量研究 | 第17-19页 |
·水下收缩裂缝的实验研究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现代泥质沉积物收缩裂缝空间展布研究 | 第22-35页 |
·工区介绍 | 第22-23页 |
·裂缝分类描述 | 第23-30页 |
·水下收缩裂缝 | 第23-26页 |
·干裂 | 第26-28页 |
·混合成因的裂缝 | 第28-30页 |
·不同类型裂缝发育条件分析 | 第30页 |
·裂缝的统计变化规律 | 第30-33页 |
·面积定量分级 | 第31页 |
·裂缝的分形特征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泥质沉积物收缩裂缝发育规律及成因分析 | 第35-48页 |
·裂缝生长特征分析 | 第35-40页 |
·裂缝平面生长 | 第35-39页 |
·裂缝剖面生长模式 | 第39-40页 |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含砂量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40-41页 |
·裂缝基块大小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现代泥质沉积物非构造裂缝的形成模式 | 第43-48页 |
·干燥裂缝的形成模式 | 第44-45页 |
·水下收缩裂缝及混合成因裂缝的形成模式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安徽巢湖凤凰山高骊山组泥岩非构造裂缝研究 | 第48-59页 |
·工区概况 | 第48-52页 |
·地理位置 | 第48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48-49页 |
·高骊山组地层及沉积环境 | 第49-52页 |
·高骊山组泥岩非构造裂缝描述 | 第52-54页 |
·裂缝剖面形态特征 | 第53-54页 |
·高骊山组裂缝的成因分析及地质意义 | 第54-58页 |
·暴露干燥成因分析 | 第55-56页 |
·地震成因水下裂缝分析 | 第56页 |
·重荷构造压实成因分析 | 第56-57页 |
·表层水下收缩裂缝成因分析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2页 |
·裂缝分类描述 | 第59页 |
·裂缝的统计变化规律 | 第59-60页 |
·裂缝生长特征分析 | 第60页 |
·现代泥质沉积物非构造裂缝的形成模式 | 第60页 |
·安徽巢湖凤凰山高骊山组泥岩非构造裂缝研究 | 第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