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探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况 | 第10-15页 |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 1.生产发展 | 第10页 |
| 2.生活富裕 | 第10-11页 |
| 3.乡风文明 | 第11页 |
| 4.村容整洁 | 第11页 |
| 5.管理民主 | 第11页 |
|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11-12页 |
|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12页 |
| 2.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 第12页 |
| 3.完善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 | 第12页 |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 1.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 第13页 |
| 2.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 | 第13页 |
| 3.基础设施不断优化 | 第13页 |
| 4.精神文明水平不断进步 | 第13-15页 |
| 二、农村纠纷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 第15-25页 |
| (一)农村纠纷的概况 | 第15-18页 |
| 1.农村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15-17页 |
| (1)经济利益冲突 | 第15-16页 |
| (2)政治利益冲突 | 第16页 |
| (3)宗族思想冲突 | 第16-17页 |
| (4)社会结构转型导致的冲突 | 第17页 |
| 2.农村纠纷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 (1)纠纷类型复杂多样 | 第17-18页 |
| (2)纠纷数量逐年增多 | 第18页 |
| (3)纠纷解决方式增多 | 第18页 |
| (二)农村纠纷对新农村建设产生影响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 1.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 | 第18-19页 |
| 2.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 第19页 |
| 3.人民内部矛盾学说 | 第19-20页 |
| (三)农村纠纷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20-21页 |
| 1.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20页 |
| 2.影响农村民主政治的推进 | 第20页 |
| 3.影响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 第20-21页 |
| 4.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 第21页 |
| (四)完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21-25页 |
| 1.理论意义 | 第21-23页 |
| (1)有利于创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 | 第21-22页 |
| (2)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第22页 |
| (3)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 第22-23页 |
| 2.现实意义 | 第23-25页 |
| (1)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 | 第23页 |
| (2)改善农民生活富裕的需要 | 第23页 |
| (3)建设农村乡风文明的需要 | 第23-24页 |
| (4)推动农村村容整洁的需要 | 第24页 |
| (5)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的需要 | 第24-25页 |
| 三、完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 | 第25-38页 |
| (一)农村现有纠纷解决机制概况 | 第25页 |
| (二)农村现有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 1.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 | 第25-26页 |
| 2.纠纷解决方式之间不协调 | 第26-27页 |
| 3.纠纷解决成本较高 | 第27页 |
| 4.民间组织调解能力不足 | 第27-28页 |
| 5.法律法规与民俗习惯之间存在冲突 | 第28-29页 |
| (三)完善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 第29-38页 |
| 1.完善人民调解制度 | 第29-31页 |
| 2.提升仲裁解决农村纠纷的功能 | 第31-32页 |
| 3.构建诉调对接机制 | 第32-34页 |
| 4.加强对多元纠纷解决理念的法制宣传 | 第34-35页 |
| 5.完善农村纠纷解决配套设施 | 第35-36页 |
| 6.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民俗习惯对纠纷解决的作用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