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精神的融会—赵无极的艺术创作与气韵的关系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赵无极的成长历程及艺术创作的演变 | 第8-10页 |
(一)中国时期的学习与成长 | 第8-9页 |
1、家学启蒙 | 第8页 |
2、艺专求学 | 第8-9页 |
(二)法国时期的风格演变 | 第9-10页 |
1、具象绘画的过渡 | 第9页 |
2、抽象绘画的探索 | 第9页 |
3、个人风格的确立 | 第9-10页 |
二、赵无极艺术创作的文化渊源 | 第10-26页 |
(一)中国艺术精神的继承 | 第10-16页 |
1、气韵的传统内涵 | 第10-13页 |
2、气韵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 第13-16页 |
(二)西方艺术精神的洗礼 | 第16-22页 |
1、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世界观 | 第16-19页 |
2、西方艺术精神的追求 | 第19-22页 |
(三)中西艺术精神的融会贯通 | 第22-26页 |
三、赵无极作品中的气韵体现 | 第26-40页 |
(一)虚静中的气韵 | 第26-30页 |
1、抽象元素 | 第27-28页 |
2、计白当黑 | 第28-30页 |
(二)迂回的空间 | 第30-34页 |
1、神游其中 | 第30-31页 |
2、灵动之光 | 第31-33页 |
3、书写性 | 第33-34页 |
(三)西方艺术观念的选择性融会 | 第34-37页 |
1、个性释放 | 第34-35页 |
2、解构重组 | 第35-37页 |
(四)兼容中西绘画媒介之优势 | 第37-40页 |
1、灵动性与可塑性 | 第37-38页 |
2、颜色本身的意义 | 第38-40页 |
四、赵无极艺术实践的启示 | 第40-46页 |
(一)文化大融合的趋势 | 第40-45页 |
(二)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思考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