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溢油动态预报模式及可视化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4页 |
| ·海上溢油风险及其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 ·溢油模型可视化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溢油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 ·对流 | 第13-14页 |
| ·自身扩展 | 第14-17页 |
| ·蒸发 | 第17-19页 |
| ·垂向分散 | 第19-21页 |
| ·乳化 | 第21-22页 |
| ·溢油与岸线的相互作用 | 第22页 |
| ·溢油属性 | 第22-2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2 FVCOM水动力数值模型 | 第24-39页 |
| ·模拟区域简介 | 第24页 |
| ·FVCOM水动力计算原理 | 第24-39页 |
| ·FVCOM水动力模式简介 | 第24页 |
| ·笛卡尔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组 | 第24-25页 |
| ·Sigma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组 | 第25-27页 |
| ·控制方程组的离散 | 第27-28页 |
| ·边界条件 | 第28-29页 |
| ·潮汐预报 | 第29-31页 |
| ·胶州湾水动力模拟及其验证 | 第31-39页 |
| 3 动态溢油模型 | 第39-77页 |
| ·溢油的动力过程 | 第39-48页 |
| ·溢油自身扩展过程 | 第39-41页 |
| ·溢油的迁移过程 | 第41-42页 |
| ·溢油的扩散过程 | 第42-43页 |
| ·溢油的动力迁移计算方案 | 第43-46页 |
| ·溢油环境动力场配置 | 第46-48页 |
| ·"油粒子"法 | 第48-49页 |
| ·"油粒子"法简介 | 第48-49页 |
| ·油粒子数的确定 | 第49页 |
| ·溢油的非动力过程 | 第49-60页 |
| ·蒸发 | 第50-51页 |
| ·乳化 | 第51-52页 |
| ·溶解 | 第52页 |
| ·垂向分散 | 第52-54页 |
| ·非动力过程计算方案 | 第54-60页 |
| ·其他参数的计算 | 第60-65页 |
| ·粘度 | 第60-61页 |
| ·密度 | 第61-62页 |
| ·溢油面积的确定 | 第62-65页 |
| ·岸线吸附 | 第65页 |
| ·三维溢油预测模式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 ·溢油模式的率定 | 第65-66页 |
| ·模型的初始参数设置 | 第66页 |
| ·溢油量和溢油地点选取 | 第66-67页 |
| ·溢油方式 | 第67页 |
| ·溢油预测结果分析 | 第67-77页 |
| ·对比分析 | 第67-71页 |
| ·油膜轨迹及厚度变化 | 第71-77页 |
| 4 基于ARCGIS的可视化技术 | 第77-90页 |
| ·GIS及其开发方式介绍 | 第77-78页 |
| ·GIS基本概念 | 第77页 |
| ·GIS开发方式介绍 | 第77-78页 |
| ·GIS组件及开发环境 | 第78-79页 |
| ·GIS组件简介 | 第78-79页 |
| ·GIS开发环境简介 | 第79页 |
| ·GIS在溢油预测模型中的作用 | 第79-80页 |
| ·胶州湾溢油动态预报及其可视化系统设计 | 第80-82页 |
| ·系统组成 | 第80-82页 |
| ·系统架构 | 第82页 |
| ·系统具体功能及部分界面展示 | 第82-90页 |
| ·基础功能 | 第82-84页 |
| ·溢油预测功能 | 第84-87页 |
| ·动态可视化功能 | 第87-90页 |
| 5. 总结和展望 | 第90-92页 |
| ·总结 | 第90-91页 |
|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