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前言 | 第8-12页 |
| 0.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0.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0.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地质概况 | 第12-18页 |
| 1.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5页 |
| 1.1.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2-14页 |
| 1.1.2 地层特征 | 第14-15页 |
| 1.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5-18页 |
| 1.2.1 构造特征 | 第16页 |
| 1.2.2 小层划分 | 第16页 |
| 1.2.3 开发历程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18-23页 |
| 2.1 水下分流河流 | 第18-19页 |
| 2.2 河口坝 | 第19-20页 |
| 2.3 坝缘 | 第20-21页 |
| 2.4 席状砂 | 第21-22页 |
| 2.5 支流间湾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 | 第23-32页 |
| 3.1 单井相解释 | 第23-24页 |
| 3.2 剖面相解剖 | 第24-26页 |
| 3.2.1 切物源方向解剖 | 第24-25页 |
| 3.2.2 顺物源方向解剖 | 第25-26页 |
| 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26-29页 |
| 3.3.1 第1个中期旋回(E_1f_1~(2-5-1)~E_1f_1~(2-5-3)单层)沉积时期 | 第26页 |
| 3.3.2 第2个中期旋回(E_1f_1~(2-1)~E_1f_1_~(2-4)单层)沉积时期 | 第26-27页 |
| 3.3.3 第3个中期旋回(E_1f_1~(1-4-1)~E_1f_1~(1-4-4)单层)沉积时期 | 第27-28页 |
| 3.3.4 第4个中期旋回(E_1f_1~(1-2-1)~E_1f_1~(1-3-2)单层)沉积时期 | 第28-29页 |
| 3.3.5 第5个中期旋回(E_1f_1~(1-1-1)~E_1f_1~(1-1-2)单层)沉积时期 | 第29页 |
| 3.4 沉积相演化规律探讨 | 第29-32页 |
| 3.4.1 沉积相模式 | 第29-31页 |
| 3.4.2 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探讨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模型 | 第32-44页 |
| 4.1 微观非均质特征 | 第32-36页 |
| 4.1.1 岩矿非均质特征 | 第32页 |
| 4.1.2 成岩非均质特征 | 第32-34页 |
| 4.1.3 孔隙非均质特征 | 第34-36页 |
| 4.2 层内非均质特征 | 第36-37页 |
| 4.2.1 层内非均质描述 | 第36-37页 |
| 4.2.2 夹层分布特征 | 第37页 |
| 4.3 层间非均质特征 | 第37-39页 |
| 4.3.1 层间非均质描述 | 第38页 |
| 4.3.2 隔层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 4.4 平面非均质特征 | 第39-40页 |
| 4.5 空间非均质特征 | 第40页 |
| 4.6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 4.6.1 沉积微相影响 | 第40-41页 |
| 4.6.2 成岩作用影响 | 第41-42页 |
| 4.6.3 长期注水开发影响 | 第42页 |
| 4.7 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44-51页 |
| 5.1 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控制因素 | 第44-47页 |
| 5.1.1 剩余油微观分布模式 | 第44-45页 |
| 5.1.2 微观剩余油的形成与控制因素研究 | 第45-47页 |
| 5.2 剩余油宏观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研究 | 第47-51页 |
| 5.2.1 剩余油宏观分布模式 | 第47-49页 |
| 5.2.2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