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的共同正犯理论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 逻辑研究法 | 第14页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14-15页 |
四 案例研究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概念与特征 | 第16-21页 |
第一节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概念 | 第16-19页 |
一 对“承继”、“共同”及“正犯”的界定 | 第16-18页 |
二 承继的共同正犯概念的重构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特征 | 第19-21页 |
一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时空特征 | 第19-20页 |
二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主观特征 | 第20页 |
三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行为特征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成立范围与介入时点问题 | 第21-27页 |
第一节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成立范围 | 第21-24页 |
一 单一行为犯中承继的共同正犯 | 第21-22页 |
二 复合行为犯中承继的共同正犯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介入时点问题 | 第24-27页 |
一 以“先行为人已经实施了部分实行行为”为起点 | 第24-25页 |
二 以“犯罪尚未完成”为终点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责任认定学说 | 第27-36页 |
第一节 德日关于承继的共同正犯责任认定的学说 | 第27-33页 |
一 肯定说 | 第27-29页 |
二 否定说 | 第29-30页 |
三 限定的肯定说 | 第30-31页 |
四 限定的否定说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国内关于承继的共同正犯的责任认定的学说 | 第33-36页 |
一 肯定说 | 第33-35页 |
二 否定说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法益侵害说的否定说的提倡 | 第36-48页 |
第一节 对现有观点不足的评析 | 第36-42页 |
一 肯定说的检讨 | 第36-40页 |
二 限定的肯定说的检讨 | 第40页 |
三 限定的否定说的检讨 | 第40-42页 |
四 否定说的检讨 | 第42页 |
第二节 基于法益侵害说的否定说的提出及展开 | 第42-48页 |
一 侵犯单一法益类承继的共同正犯的责任认定问题 | 第44-45页 |
二 侵犯多法益类承继的共同正犯的责任认定问题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