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价值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0.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0.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0.2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思想资源 | 第13-18页 |
1.1 黑格尔耶拿时期承认理论的辩证结构 | 第13-14页 |
1.2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启发 | 第14-15页 |
1.3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与批判 | 第15-18页 |
2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8-28页 |
2.1 承认理论的多重面相 | 第18-20页 |
2.1.1 承认概念的内涵扩展 | 第18-19页 |
2.1.2 承认理论转向的可能性 | 第19页 |
2.1.3 承认理论的正义论转向 | 第19-20页 |
2.2 三种不同的承认模式 | 第20-24页 |
2.2.1 作为情感依附的“爱” | 第20-21页 |
2.2.2 作为权利赋予的“法权” | 第21-22页 |
2.2.3 作为共同价值的“团结” | 第22-24页 |
2.3 蔑视的社会动力学 | 第24-28页 |
2.3.1 社会冲突的不同模式 | 第24-25页 |
2.3.2 承认与蔑视 | 第25-26页 |
2.3.3 蔑视与反抗 | 第26-28页 |
3 霍耐特承认理论评析 | 第28-37页 |
3.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冲突机制 | 第28-31页 |
3.1.1 劳动范式的基础地位 | 第28-30页 |
3.1.2 “阶级斗争”理论中的道德动机的变化 | 第30-31页 |
3.2 霍耐特的社会冲突机制评析 | 第31-34页 |
3.2.1 承认理论下的社会进步机制 | 第31-32页 |
3.2.2 “经济”与“道德”互补的可能性 | 第32-34页 |
3.3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意义 | 第34-37页 |
3.3.1 对当代政治哲学及中国社会实践的意义 | 第34-35页 |
3.3.2 承认理论的困境 | 第35-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