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地下矿体开采引发地表移动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地表水渗漏防治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第2章 管涔山煤矿区域地质特征 | 第14-22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5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2.1.3 气候 | 第14-15页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5-18页 |
2.2.1 地层 | 第15-16页 |
2.2.2 构造 | 第16-17页 |
2.2.3 煤层 | 第17-18页 |
2.3 研究区地表水分布特征 | 第18页 |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18-22页 |
2.4.1 含水岩系 | 第18-20页 |
2.4.2 隔水层组 | 第20页 |
2.4.3 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 第20-21页 |
2.4.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 第21-22页 |
第3章 地表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22-40页 |
3.1 地表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22-27页 |
3.1.1 计算方法与软件简介 | 第22-24页 |
3.1.2 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3.1.3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25-26页 |
3.1.4 开采过程模拟 | 第26-27页 |
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27-40页 |
第4章 地表水渗漏危险性分析 | 第40-51页 |
4.1 采场上覆岩层变形破坏的垂直分带特征 | 第40-45页 |
4.1.1 冒落带 | 第40-41页 |
4.1.2 导水裂隙带 | 第41-42页 |
4.1.3 弯曲带 | 第42-44页 |
4.1.4 影响“两带”最大发育高度的主要因素 | 第44-45页 |
4.2 研究区覆岩“两带”发育高度确定 | 第45-47页 |
4.3 地表水渗漏的危险性评价 | 第47-51页 |
4.3.1 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 第47-49页 |
4.3.2 采动影响区内地表水渗漏危险性评价 | 第49-51页 |
第5章 地表水防治措施与地表裂缝治理措施 | 第51-59页 |
5.1 原始地形与地表水系分布特征 | 第51-52页 |
5.2 13102 工作面开采后地形变化及地表裂缝分布 | 第52-56页 |
5.2.1 开采后地形变化 | 第52页 |
5.2.2 地表裂缝分布规律分析 | 第52-56页 |
5.3 治理方案的确定 | 第56-59页 |
5.3.1 研究区地表不利因素及其影响 | 第56页 |
5.3.2 总体方案 | 第56-57页 |
5.3.3 地表水截排措施与工程设计 | 第57-58页 |
5.3.4 填方工程设计 | 第58页 |
5.3.5 地表裂缝治理措施 | 第58页 |
5.3.6 入渗地表水的排抽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