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机会社会网络的路由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机会社会网络研究现状 | 第13-29页 |
1.2.1 机会网络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2.2 路由机制 | 第16-24页 |
1.2.3 消息分发 | 第24-26页 |
1.2.4 拥塞控制 | 第26-27页 |
1.2.5 节点移动模型 | 第27-29页 |
1.3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第29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3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第2章 基于事件链分析的机会社会网络消息转发策略 | 第32-52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问题描述 | 第32-34页 |
2.3 事件链与两阶段聚类分析 | 第34-41页 |
2.3.1 基于事件链时间特性的第一阶段聚类算法 | 第35-38页 |
2.3.2 基于事件链空间特性的第二阶段聚类算法 | 第38-41页 |
2.4 基于中心度的分簇消息转发机制 | 第41-43页 |
2.4.1 簇内消息转发策略 | 第42-43页 |
2.4.2 簇间消息转发策略 | 第43页 |
2.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3-51页 |
2.5.1 仿真环境 | 第43-44页 |
2.5.2 对比算法及参数设置 | 第44页 |
2.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基于兴趣匹配的机会社会网络消息分发机制 | 第52-68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问题描述 | 第53-54页 |
3.3 基于联合聚类的节点兴趣与行为分析方法 | 第54-57页 |
3.3.1 兴趣匹配度量 | 第55-56页 |
3.3.2 节点距离度量 | 第56-57页 |
3.3.3 联合聚类分析 | 第57页 |
3.4 消息分发策略 | 第57-59页 |
3.4.1 目标区域选取 | 第57-58页 |
3.4.2 消息分发规则 | 第58页 |
3.4.3 缓存替换策略 | 第58-59页 |
3.5 消息分发流程 | 第59-62页 |
3.6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3.6.1 仿真环境 | 第62页 |
3.6.2 对比算法介绍 | 第62页 |
3.6.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2-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面向社区性机会社会网络的消息摆渡路由算法 | 第68-87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68-70页 |
4.3 多区域层次式消息摆渡路由 | 第70-79页 |
4.3.1 单节点消息摆渡机制 | 第70-71页 |
4.3.2 层次式多节点消息摆渡机制 | 第71-72页 |
4.3.3 混合策略消息摆渡机制 | 第72-74页 |
4.3.4 传递时延分析 | 第74-79页 |
4.4 本地摆渡节点路径规划 | 第79-82页 |
4.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82-86页 |
4.5.1 混合策略消息摆渡机制性能分析 | 第82-84页 |
4.5.2 本地摆渡节点路径规划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84-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基于直觉模糊集决策的机会社会网络缓存策略 | 第87-103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直觉模糊集相关理论 | 第87-90页 |
5.2.1 直觉模糊集及相关定义 | 第87-90页 |
5.2.2 直觉模糊集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形式化表示 | 第90页 |
5.3 缓存队列调度模型与决策因子 | 第90-92页 |
5.3.1 缓存队列调度模型 | 第90页 |
5.3.2 缓存队列调度决策因子 | 第90-92页 |
5.4 缓存队列调度过程 | 第92-99页 |
5.4.1 缓存队列调度框架 | 第92页 |
5.4.2 决策因子获取 | 第92-94页 |
5.4.3 决策预处理 | 第94页 |
5.4.4 直觉模糊集决策 | 第94-99页 |
5.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99-102页 |
5.5.1 仿真环境 | 第99页 |
5.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99-10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