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问题的定义 | 第11-15页 |
1.2.1 三维模型的表示 | 第11-13页 |
1.2.2 三维模型的光滑 | 第13-14页 |
1.2.3 三维模型的相似性匹配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于内容的三维模型检索系统 | 第17-45页 |
2.1 通用三维模型检索系统简介及总体框架 | 第17-22页 |
2.2 三维模型光滑预处理技术 | 第22-32页 |
2.2.1 三维模型光滑算法的分类 | 第23-26页 |
2.2.2 三维模型光滑算法的评价 | 第26-28页 |
2.2.3 相关光滑算法概述 | 第28-32页 |
2.3 形状描述符的提取技术 | 第32-39页 |
2.3.1 基于三维模型统计特性的提取算法 | 第33-35页 |
2.3.2 基于拓扑结构的提取算法 | 第35-37页 |
2.3.3 基于二维投影视图的提取算法 | 第37-38页 |
2.3.4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提取算法 | 第38-39页 |
2.4 三维模型的相似性匹配技术 | 第39-41页 |
2.4.1 基于向量空间的相似性匹配算法 | 第39-40页 |
2.4.2 基于分类信息的相似性匹配算法 | 第40-41页 |
2.5 三维模型检索系统的评价 | 第41-43页 |
2.6 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43-4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基于稀疏表示的三维模型光滑算法 | 第45-65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数字信号的稀疏表示 | 第45-47页 |
3.3 稀疏字典的构造及评价 | 第47-52页 |
3.3.1 一种融合几何和拓扑特征的联合稀疏字典的构造方法 | 第48-49页 |
3.3.2 基于相干参数的稀疏字典评价 | 第49-52页 |
3.4 基于联合字典构造的二维图形稀疏表示及光滑 | 第52-55页 |
3.4.1 二维几何信号的光滑算法 | 第52-54页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3.5 基于联合字典构造的三维模型稀疏表示及光滑 | 第55-64页 |
3.5.1 三维几何信号的光滑算法 | 第55-57页 |
3.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基于微分坐标的三维模型光滑算法 | 第65-83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离散网格曲面的拉普拉斯算子 | 第65-66页 |
4.3 一种l_1范数约束的特征点稀疏标定算法 | 第66-68页 |
4.4 基于面法向量保特征的三维模型光滑算法 | 第68-72页 |
4.4.1 保特征的加权最小二乘面法向量光滑算法 | 第69-70页 |
4.4.2 改进的质点约束三维模型重建算法 | 第70-71页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4.5 基于拉普拉斯坐标保特征的三维模型光滑算法 | 第72-82页 |
4.5.1 保特征的加权最小二乘拉普拉斯坐标光滑算法 | 第73-74页 |
4.5.2 改进的顶点约束三维模型重建算法 | 第74-77页 |
4.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7-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基于稀疏匹配的三维模型检索算法 | 第83-112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一种多特征融合的形状描述符提取算法 | 第83-89页 |
5.2.1 面积加权的全局径向距离特征提取 | 第83-84页 |
5.2.2 灰度图像映射的局部径向距离特征提取 | 第84页 |
5.2.3 基于核函数的特征融合 | 第84-85页 |
5.2.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5-89页 |
5.3 基于稀疏匹配的相似性度量算法 | 第89-110页 |
5.3.1 二次锥规划原理 | 第89-91页 |
5.3.2 基于二次锥规划的相似性度量算法 | 第91-95页 |
5.3.3 基于特征矩阵分块及稀疏化的检索算法 | 第95-96页 |
5.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6-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12-113页 |
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