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论文

动态创新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13-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研究现状评述第17-18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20页
        1.3.1 研究思路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第21-45页
    2.1 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综述第21-29页
        2.1.1 动态创新的理论第21-23页
        2.1.2 动态创新能力的理论第23-27页
        2.1.3 动态创新能力的维度第27-28页
        2.1.4 动态创新能力的相关关系第28-29页
    2.2 战略导向综述第29-35页
        2.2.1 战略导向的起源第29-30页
        2.2.2 战略导向的内涵第30-31页
        2.2.3 战略导向的维度第31-34页
        2.2.4 战略导向的相关关系第34-35页
    2.3 制造企业服务化综述第35-44页
        2.3.1 制造企业服务化的背景第35-36页
        2.3.2 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内涵第36-42页
        2.3.3 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相关关系第42-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第45-56页
    3.1 动态创新能力与制造企业服务化关系分析第45-48页
        3.1.1 洞察能力与服务化第45-46页
        3.1.2 组织柔性与服务化第46-47页
        3.1.3 创新能力与服务化第47-48页
    3.2 战略导向与制造企业服务化关系分析第48-50页
        3.2.1 市场导向与服务化第48-49页
        3.2.2 技术导向与服务化第49-50页
    3.3 动态创新能力与战略导向关系分析第50-53页
        3.3.1 动态创新能力与市场导向第50-51页
        3.3.2 动态创新能力与技术导向第51-53页
    3.4 战略导向的中介作用第53-54页
    3.5 动态创新能力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理论模型第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4章 研究设计第56-66页
    4.1 研究方法第56页
    4.2 问卷设计第56-57页
        4.2.1 问卷结构第56页
        4.2.2 设计过程第56-57页
    4.3 变量测量第57-62页
        4.3.1 动态创新能力变量第57-59页
        4.3.2 战略导向变量第59-61页
        4.3.3 制造企业服务化变量第61-62页
    4.4 研究数据第62-65页
        4.4.1 研究数据获取第62-63页
        4.4.2 样本特征描述第63-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实证研究第66-88页
    5.1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66-71页
        5.1.1 动态创新能力量表第67-68页
        5.1.2 战略导向量表第68-70页
        5.1.3 制造企业服务化量表第70-71页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71-75页
        5.2.1 动态创新能力变量第71-73页
        5.2.2 战略导向变量第73-74页
        5.2.3 制造企业服务化变量第74-75页
    5.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第75-82页
        5.3.1 变量间假设检验分析第75-77页
        5.3.2 中介变量假设检验分析第77-79页
        5.3.3 整体结构模型检验第79-82页
    5.4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第82-85页
        5.4.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第82页
        5.4.2 结果讨论第82-85页
    5.5 对策与建议第85-87页
    5.6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论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附录第105-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EO权力与高管团队背景对创业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天津市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