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1.2.3 学术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1 民生的基本内涵问题 | 第12-13页 |
1.2.1.2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3页 |
1.2.1.3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1 空想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 | 第14页 |
1.2.2.2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6-24页 |
2.1 民生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7-22页 |
2.2.1 中华民族的民生文化传统 | 第17-19页 |
2.2.1.1 儒家的民生思想 | 第17-18页 |
2.2.1.2 道家的民生思想 | 第18页 |
2.2.1.3 墨家的民生思想 | 第18-19页 |
2.2.2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 | 第19-21页 |
2.2.2.1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民生思想 | 第19页 |
2.2.2.2 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的民生思想 | 第19-20页 |
2.2.2.3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民生思想 | 第20页 |
2.2.2.4 以解决民生为导向的民生思想 | 第20-21页 |
2.2.3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 | 第21-22页 |
2.2.3.1 “大同主义”的民生理想 | 第21页 |
2.2.3.2 “均贫富”的民生追求 | 第21页 |
2.2.3.3 孙中山改善民生途径和措施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沿革 | 第24-42页 |
3.1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目标 | 第24-25页 |
3.2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 第25-27页 |
3.2.1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 第26页 |
3.2.2 进行土地革命,重视群众物质利益的实现 | 第26-27页 |
3.2.3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27页 |
3.3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 第27-30页 |
3.3.1 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民生 | 第28页 |
3.3.2 坚持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 | 第28-29页 |
3.3.3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 | 第29-30页 |
3.3.4 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 | 第30页 |
3.4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 第30-33页 |
3.4.1 以“三个代表”指导行动 | 第30-31页 |
3.4.2 注重人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 第31-32页 |
3.4.3 在改善民生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第32-33页 |
3.5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生思想 | 第33-37页 |
3.5.1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第33-34页 |
3.5.2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要义” | 第34-35页 |
3.5.3 完善法制,实现民权保障 | 第35页 |
3.5.4 尊重民愿,丰富文化生活 | 第35-36页 |
3.5.5 关注民生,提高生活质量 | 第36-37页 |
3.6 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新发展 | 第37-41页 |
3.6.1 民生改善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 | 第37-38页 |
3.6.2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五位一体” | 第38-40页 |
3.6.3 经济新常态下解决民生基本问题 | 第40页 |
3.6.4 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到民生实处 | 第40-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动力 | 第42-52页 |
4.1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政治推动力 | 第42-45页 |
4.1.1 党的根本宗旨是民生思想的基石 | 第42-43页 |
4.1.2 保障民生是执政地位的有力保证 | 第43-44页 |
4.1.3 民主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强大动力 | 第44-45页 |
4.2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推动力 | 第45-47页 |
4.2.1 谋求生存是民生思想发展的历史起因 | 第45-46页 |
4.2.2 人民当家作主是民生思想的历史基础 | 第46-47页 |
4.2.3 契合时代是民生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力 | 第47页 |
4.3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现实推动力 | 第47-50页 |
4.3.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 第48页 |
4.3.2 国际竞争激烈发展的现实需求 | 第48-49页 |
4.3.3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人民诉求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新开拓 | 第52-62页 |
5.1 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52-56页 |
5.1.1 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民生建设的基本理念 | 第52-53页 |
5.1.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生建设的根本宗旨 | 第53-54页 |
5.1.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生建设的政治保证 | 第54页 |
5.1.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生建设的正确道路 | 第54-55页 |
5.1.5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民生建设的根本途径 | 第55-56页 |
5.2 中国共产党民生工作新局面的开拓 | 第56-60页 |
5.2.1 明确民生建设的重点领域 | 第56-57页 |
5.2.2 完善民生建设的组织框架 | 第57-59页 |
5.2.3 创新民生建设的发展途径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