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流动单元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2 岩石物理相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关键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技术关键 | 第14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定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方法 | 第15-4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6页 |
2.2 QH油田岩石物理相的划分及其综合特征 | 第16-19页 |
2.3 QH油田流动单元的划分及其综合特征 | 第19-20页 |
2.4 QH油田“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的定性分类方法 | 第20-23页 |
2.4.1 储层岩石物理相与流动单元相互关系探讨 | 第20-21页 |
2.4.2 QH油田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的定性识别 | 第21-23页 |
2.5 研究区“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特征及其定量评价划分方法 | 第23-36页 |
2.5.1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综合特征 | 第23-28页 |
2.5.2 表征“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28-29页 |
2.5.3“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定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2页 |
2.5.4“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定量分类评价方法 | 第32-36页 |
2.6 研究区“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综合评价 | 第36-46页 |
2.6.1“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单井评价划分剖面分析 | 第39-40页 |
2.6.2“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连井剖面特征 | 第40-42页 |
2.6.3“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特征 | 第42-46页 |
第三章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地质储量计算 | 第46-56页 |
3.1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储层储量研究 | 第46-52页 |
3.1.1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储层储量计算方法 | 第46页 |
3.1.2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储层储量计算参数 | 第46-52页 |
3.2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储层地质储量计算 | 第52-56页 |
3.2.1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储层总地质储量计算 | 第52页 |
3.2.2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储层储量丰度计算 | 第52-53页 |
3.2.3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储层单井控制地质储量计算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技术采收率的标定 | 第56-61页 |
4.1 静态经验公式法标定采收率 | 第56-58页 |
4.1.1 弹性驱采收率计算经验公式 | 第56-57页 |
4.1.2 溶解气驱采收率计算经验公式 | 第57页 |
4.1.3 弹性-溶解气驱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公式 | 第57-58页 |
4.2 动态递减法标定采收率 | 第58-61页 |
4.2.1 平均年产量递减分析 | 第58页 |
4.2.2 产量递减法计算油藏采收率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潜力研究 | 第61-74页 |
5.1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产量分层动用状况 | 第61页 |
5.2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单井控制剩余油潜力分布研究 | 第61-69页 |
5.2.1 长6_1~1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单井控制剩余油潜力分布 | 第61-64页 |
5.2.2 长6_1~2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单井控制剩余油潜力分布 | 第64-66页 |
5.2.3 长6_1~3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单井控制剩余油潜力分布 | 第66-68页 |
5.2.4 各层位单井控制剩余油潜力分布小结 | 第68-69页 |
5.3 基于“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的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69-72页 |
5.3.1 分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储层采出程度及动用难易程度 | 第69-71页 |
5.3.2 基于“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潜力研究 | 第71-72页 |
5.3.3 现场应用效果 | 第72页 |
5.4 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