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盗窃犯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新型盗窃犯罪概述 | 第11-15页 |
(一)从传统盗窃犯罪到新型盗窃犯罪的立法演进 | 第11-12页 |
(二)新型盗窃犯罪修正的价值与意义 | 第12-15页 |
二、新型盗窃犯罪的行为要件认定 | 第15-28页 |
(一)入户盗窃的认定 | 第15-21页 |
1.关于对“户”理解 | 第15-16页 |
2. 关于对“入户”理解 | 第16-18页 |
3.入户盗窃的转化 | 第18-21页 |
(二)携带凶器盗窃的认定 | 第21-25页 |
1.关于对“携带”的理解 | 第21-22页 |
2.关于对“凶器”的理解 | 第22-24页 |
3.携带凶器盗窃与携带凶器抢夺的区别认定 | 第24-25页 |
(三)扒窃的行为认定 | 第25-28页 |
1.扒窃从“日常用语”到“刑法用语”的概念确定 | 第25-26页 |
2.对于“公共场所”的认定 | 第26-27页 |
3.对于扒窃行为对象的认定 | 第27-28页 |
三、新型盗窃犯罪标准的适用 | 第28-33页 |
(一)新型盗窃犯罪数额的认定 | 第28-30页 |
(二)新型盗窃犯罪定罪情节的认定 | 第30-33页 |
1.未成年人触犯新型盗窃犯罪的适用情形 | 第30-31页 |
2.犯罪中止、未遂的适用情形 | 第31页 |
3.初犯、偶犯小额盗窃的适用情形 | 第31页 |
4.新型盗窃犯罪定罪情节的认定建议 | 第31-33页 |
四、新型盗窃犯罪形态的分析 | 第33-37页 |
(一)新型盗窃犯罪的着手认定 | 第33-34页 |
(二)新型盗窃犯罪的既遂的认定 | 第34-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