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3 工作概述及预期成果 | 第12-15页 |
1.3.1 工作简述 | 第12-14页 |
1.3.2 预期成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天津流编码复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15-55页 |
2.1 天津流编码复用系统概述 | 第15-18页 |
2.1.1 系统设计的理论分析 | 第15-16页 |
2.1.2 系统架构简述 | 第16-17页 |
2.1.3 系统设备的机房布局 | 第17-18页 |
2.2 系统硬件简述 | 第18-22页 |
2.2.1 Network信源光收板卡 | 第18页 |
2.2.2 TANDBERG E5710编码器 | 第18-19页 |
2.2.3 TANDBERG MX8400复用器 | 第19-20页 |
2.2.4 TANDBERG nCompass Control网管 | 第20-22页 |
2.3 系统软件配置简述 | 第22-44页 |
2.3.1 天津NCC网管控制体系配置 | 第22-38页 |
2.3.2 E5710视音频编码器网管 | 第38-44页 |
2.4 系统的功能测试 | 第44-55页 |
2.4.1 系统信源测试 | 第45-46页 |
2.4.2 物理设备检视测试 | 第46-47页 |
2.4.3 设备单机功能测试 | 第47页 |
2.4.4 复用器码流输出测试 | 第47-50页 |
2.4.5 节目解码监看测试 | 第50-51页 |
2.4.6 nCompass网管中设备图标及其运行状态、设置及控制测试 | 第51页 |
2.4.7 编码器切换测试 | 第51-55页 |
第三章 系统故障的解读与剖析 | 第55-62页 |
3.1 系统的试运行阶段 | 第55页 |
3.1.1 概述 | 第55页 |
3.1.2 应急操作流程及小结 | 第55页 |
3.2 天津流节目及广播业务播出中断事故 | 第55-59页 |
3.2.1 应急处理 | 第55-56页 |
3.2.2 故障判断 | 第56-58页 |
3.2.3 故障解析 | 第58-59页 |
3.3 音频广播小说节目播出中断事故 | 第59-60页 |
3.3.1 应急处理及故障判断 | 第59页 |
3.3.2 故障解析 | 第59-60页 |
3.4 解决方案研讨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天津流编码复用系统的改造与优化 | 第62-91页 |
4.1 天津流新系统概述 | 第62-64页 |
4.1.1 系统改造与优化的主导思想 | 第62页 |
4.1.2 广播业务编码复用系统架构简述 | 第62-63页 |
4.1.3 电视业务编码复用系统架构简述 | 第63页 |
4.1.4 新系统设备的机房布局 | 第63-64页 |
4.2 系统硬件及软件配置简述 | 第64-83页 |
4.2.1 DCM设备 | 第64-65页 |
4.2.2 VIBE音频网管编码配置 | 第65-78页 |
4.2.3 DCM音频复用器网管 | 第78-81页 |
4.2.4 天津NCC中Profile配置调整 | 第81-83页 |
4.3 改造后功能测试 | 第83-88页 |
4.3.1 系统信源测试 | 第83-84页 |
4.3.2 物理设备检视测试 | 第84页 |
4.3.3 设备单机功能测试 | 第84页 |
4.3.4 DCM输出码流测试 | 第84-86页 |
4.3.5 音频解码监听测试 | 第86页 |
4.3.6 nCompass网管中设备图标及其运行状态、设置及控制测试 | 第86页 |
4.3.7 编码器切换测试 | 第86-88页 |
4.4 正式上线运行阶段 | 第88-91页 |
4.4.1 概述 | 第88-89页 |
4.4.2 应急预案及排障方法 | 第89-9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5.1 总结 | 第91页 |
5.2 展望 | 第91-93页 |
5.2.1 高清业务 | 第91页 |
5.2.2 交互业务的增值及其多屏互动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6-97页 |
附录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