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缘起 | 第14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2.1 特色小镇概况 | 第14页 |
1.2.2 特色小镇兴起的原因 | 第14-16页 |
1.2.3 特色小镇的定义 | 第16-17页 |
1.2.4 特色小镇的评分标准 | 第17页 |
1.2.5 文旅类特色小镇 | 第17-18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8-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目的 | 第20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1.5.1 关于“场所精神” | 第20-21页 |
1.5.2 关于“生活世界” | 第21页 |
1.5.3 关于“建筑的意义” | 第21页 |
1.5.4 关于“行为背景”设计理论 | 第21-22页 |
1.5.5 关于城镇特色的研究 | 第22页 |
1.5.6 国外关于文化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研究 | 第22页 |
1.5.7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研究 | 第22-23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2章 “行为背景”设计方法与场所精神“特性”表达 | 第26-38页 |
2.1 场所精神理论 | 第26-29页 |
2.1.1 场所精神的理论逻辑 | 第26-27页 |
2.1.2 当今世界场所精神的变化以及人们的需求 | 第27-29页 |
2.2 “行为背景”与场所精神 | 第29-33页 |
2.2.1 场所精神理论与生态心理学的关系 | 第29-31页 |
2.2.2 “行为背景”概念解析 | 第31-32页 |
2.2.3 “行为背景”的5要素 | 第32-33页 |
2.3 “行为背景”的设计方法 | 第33-36页 |
2.3.1 预判“行为背景”并作出筛选 | 第33-34页 |
2.3.2 建成环境“类型化”,获得设计要点 | 第34页 |
2.3.3 要点组织和设计构思 | 第34-35页 |
2.3.4 找出行为—背景之间的运作模型 | 第35页 |
2.3.5 维持以及调整过程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我国文旅类小镇现状分析 | 第38-48页 |
3.1 文旅类小镇分类 | 第38-40页 |
3.1.1 旅游资源主导型 | 第38-39页 |
3.1.2 旅游接待型 | 第39-40页 |
3.2 各类型文旅小镇现状 | 第40-45页 |
3.2.1 旅游资源主导型—以古堰画乡为例 | 第40-42页 |
3.2.2 旅游接待型 | 第42-45页 |
3.3 我国文旅类小镇的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法 | 第45-48页 |
3.3.1 文化旅游小镇的现存问题 | 第45-46页 |
3.3.2 提升文化旅游小镇人气的方法 | 第46-48页 |
第4章 国内优秀文旅小镇“特性”解读 | 第48-63页 |
4.1 历史形成的小镇—乌镇特性解读 | 第48-54页 |
4.1.1 乌镇概况 | 第48-51页 |
4.1.2 乌镇的“同形”与特性 | 第51-54页 |
4.2 现代人工打造的文旅类小镇—灵山小镇·拈花湾特性解读 | 第54-61页 |
4.2.1 灵山小镇概况 | 第54-57页 |
4.2.2 拈花湾的“同形”与特性 | 第57-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行为背景”的“特性”表达机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 | 第63-77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63页 |
5.2 项目定位 | 第63页 |
5.3 设计方法 | 第63-75页 |
5.3.1 预判“行为背景”,选出与设计任务相关的“行为背景” | 第63-65页 |
5.3.2 对下一层级的“行为背景”进行预判、界定和描述,获得设计要点 | 第65-67页 |
5.3.3 要点组织和设计构思 | 第67-74页 |
5.3.4 找出行为—背景之间的运作模型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 第83-84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第84-85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