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1.2.1 技术导向型OFDI动机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制研究 | 第12页 |
| 1.2.3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研究 | 第12-14页 |
| 1.2.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14-15页 |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3.2 内容框架 | 第15-16页 |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 1.4.1 创新点 | 第16页 |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2 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 第17-25页 |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2.1.1 对外直接投资 | 第17页 |
| 2.1.2 逆向技术溢出 | 第17页 |
| 2.1.3 技术创新能力 | 第17-18页 |
| 2.1.4 空间效应 | 第18页 |
| 2.2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第18-20页 |
|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第18页 |
| 2.2.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第18-19页 |
| 2.2.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第19页 |
|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第19-20页 |
| 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20-21页 |
| 2.4 OFDI逆向技术溢出机制分析 | 第21-25页 |
| 2.4.1 企业层面 | 第21-23页 |
| 2.4.2 产业层面 | 第23-24页 |
| 2.4.3 国家层面 | 第24-25页 |
|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 第25-45页 |
|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第25-34页 |
| 3.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特征 | 第25-29页 |
| 3.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 第29-30页 |
| 3.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 第30-34页 |
| 3.2 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 第34-42页 |
| 3.2.1 研发支出 | 第35-38页 |
| 3.2.2 研发人员 | 第38-40页 |
| 3.2.3 专利授权数量 | 第40-42页 |
| 3.3 OFDI逆向技术溢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 4 实证分析 | 第45-58页 |
| 4.1 提出假设 | 第45页 |
| 4.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 第45-46页 |
| 4.3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46-47页 |
| 4.4 计量模型与变量选择 | 第47-51页 |
| 4.4.1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 第47-48页 |
| 4.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8-51页 |
| 4.5 模型选择与实证结果 | 第51-58页 |
| 4.5.1 空间面板模型选择 | 第51-53页 |
| 4.5.2 全样本数据回归结果 | 第53-54页 |
| 4.5.3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分解 | 第54-55页 |
| 4.5.4 分地区子样本数据回归结果 | 第55-58页 |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63页 |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 5.2 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 5.2.1 坚决推进“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 | 第59-60页 |
| 5.2.2 加强国际间交流,推动OFDI流向发达国家 | 第60页 |
| 5.2.3 扶持私营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 第60-61页 |
| 5.2.4 发展产业集群、消除行政壁垒,加强国内溢出机制 | 第61-62页 |
| 5.2.5 增加研发投入,注重人才培养 | 第62-63页 |
| 附录A | 第63-64页 |
| 附录B | 第64-66页 |
| 附录C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