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综述第11-16页
        1.2.1 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第12-13页
        1.2.2 相关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第16-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2 研究思路第17页
        1.3.3 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2章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18-36页
    2.1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背景第18-20页
        2.1.1 国际背景第18-19页
        2.1.2 国内背景第19-20页
    2.2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思想来源第20-26页
        2.2.1 马列经典作家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第20-23页
        2.2.2 同时期的中国革命理论家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观第23-24页
        2.2.3 优秀的湖湘文化第24-26页
    2.3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演进历程第26-36页
        2.3.1 萌芽时期(1919-1924.9)第26-28页
        2.3.2 形成时期(1924.9-1925.1)第28-29页
        2.3.3 成熟时期(1925.1-1928.3)第29-34页
        2.3.4 发展时期(1928.3-1950.10)第34-36页
第3章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内容第36-51页
    3.1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第36-38页
        3.1.1 培养“布尔什维克化”青年第36页
        3.1.2 培养无产阶级“新基础”和“好战士”第36-37页
        3.1.3 协助中国共产党完成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第37-38页
    3.2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第38-42页
        3.2.1 培养青年责任意识第38-39页
        3.2.2 强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第39-40页
        3.2.3 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第40-41页
        3.2.4 开展青年革命形势与政策教育第41页
        3.2.5 重视青年“联合战线策略”教育第41-42页
    3.3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第42-46页
        3.3.1 坚持党的领导第42-43页
        3.3.2 坚持维护青年利益第43-45页
        3.3.3 坚持工农群众合作道路第45-46页
        3.3.4 坚持配备德才兼备的工作干部第46页
    3.4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第46-51页
        3.4.1 发动青年组织团结教育广大青年群众第46-47页
        3.4.2 利用出版刊物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群众第47-48页
        3.4.3 开办学校、培训班教育培养青年干部第48-49页
        3.4.4 组织无党派青年会议团结影响无党派青年第49-51页
第4章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特点与现实启示第51-61页
    4.1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特点第51-56页
        4.1.1 全面性与科学性结合第51-52页
        4.1.2 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第52-53页
        4.1.3 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第53-54页
        4.1.4 现实性与前瞻性结合第54-56页
    4.2 任弼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现实启示第56-61页
        4.2.1 认真研究青年特点第56-57页
        4.2.2 紧密联系青年实际生活第57-58页
        4.2.3 完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建设第58-59页
        4.2.4 培养素质过硬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第59-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附录一 任弼时著述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株洲县松西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下一篇:善治视角下乡村内源性治理资源开发与运用--基于绍兴市乡贤组织建设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