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目录 | 第10-11页 |
图目录 | 第11-13页 |
缩写词 | 第13-15页 |
摘要 | 第15-17页 |
ABSTRACT | 第17-19页 |
1 绪论 | 第20-39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2.1 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36页 |
1.3.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1.3.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4-36页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36-39页 |
2 城市污水处理流程能源审计研究 | 第39-52页 |
2.1 POET能源管理框架 | 第39-41页 |
2.1.1 基于POET的能源效率 | 第39-40页 |
2.1.2 基于POET的能源管理 | 第40-41页 |
2.2 基于POET的能源审计 | 第41-43页 |
2.2.1 能源审计概念 | 第41-42页 |
2.2.2 POET能源审计阶段 | 第42-43页 |
2.2.3 POET能源审计方法和工具 | 第43页 |
2.3 基于POET的污水处理流程能源审计 | 第43-51页 |
2.3.1 污水处理厂能源审计 | 第43-44页 |
2.3.2 污水处理流程能源审计方法 | 第44-50页 |
2.3.3 污水处理流程能源审计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2.3.4 能效优化的目标对象 | 第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污水提升系统能效优化控制研究 | 第52-78页 |
3.1 污水提升系统 | 第52-54页 |
3.1.1 污水管网 | 第52-53页 |
3.1.2 污水提升节能优化的范围 | 第53-54页 |
3.2 提升泵能耗模型 | 第54-56页 |
3.3 管网提升泵站能效优化 | 第56-60页 |
3.3.1 优化问题的假设 | 第56页 |
3.3.2 一般最优控制(GOC) | 第56-57页 |
3.3.3 计及启停次数的最优控制(OCPS) | 第57-58页 |
3.3.4 计及累计运行时间最优控制(OCOT) | 第58-60页 |
3.3.5 OCPS与OCOT混合最优控制(OCPS+OCOT) | 第60页 |
3.4 泵站能效优化算例分析 | 第60-76页 |
3.4.1 算例概述 | 第60-62页 |
3.4.2 最优化问题的解法研究 | 第62-64页 |
3.4.3 提升泵站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 第64-74页 |
3.4.4 最优控制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4 活性污泥污水生物处理过程动态控制模型研究 | 第78-105页 |
4.1 引言 | 第78-80页 |
4.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 | 第80-82页 |
4.2.1 支持向量机回归 | 第80-81页 |
4.2.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 | 第81-82页 |
4.3 LS-SVM模型最优稀疏化研究 | 第82-85页 |
4.3.1 经典LS-SVM稀疏化方法 | 第83页 |
4.3.2 LS-SVM模型最优稀疏化方法 | 第83-85页 |
4.4 基于LS-SVM动态建模研究 | 第85-86页 |
4.5 活性污泥污水处理过程LS-SVM动态控制模型 | 第86-103页 |
4.5.1 建模对象 | 第86-87页 |
4.5.2 LS-SVM模型结构 | 第87-91页 |
4.5.3 LS-SVM动态建模验证 | 第91-93页 |
4.5.4 LS-SVM最优稀疏化算法验证 | 第93-99页 |
4.5.5 BSM1的LS-SVM动态预测模型 | 第99-101页 |
4.5.6 Z污水处理厂LS-SVM动态预测模型 | 第101-10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5 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流程能效最优控制研究 | 第105-124页 |
5.1 污水处理流程控制量选取 | 第105-106页 |
5.2 污水处理流程能效优化控制问题建立 | 第106-109页 |
5.2.1 BSM1平台能效优化控制问题 | 第106-108页 |
5.2.2 Z污水处理厂能效优化控制问题 | 第108-109页 |
5.3 污水处理流程能效优化实例研究 | 第109-123页 |
5.3.1 基于BSM1平台的能效优化及结果分析 | 第109-117页 |
5.3.2 Z污水处理厂能效优化及结果分析 | 第117-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24-125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