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1.2.1 水火之争 | 第11页 |
1.2.2 成矿期次和时代之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2-13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2 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 | 第14-23页 |
2.1 地层 | 第14-17页 |
2.2 构造 | 第17-19页 |
2.2.1 企业域构造格架 | 第17-18页 |
2.2.2 矿区构造 | 第18-19页 |
2.3 岩浆岩 | 第19-20页 |
2.4 矿体 | 第20-23页 |
3 白云鄂博矿区白云岩、板岩分析及黄铁矿研究 | 第23-32页 |
3.1 白云鄂博矿区白云岩 | 第23-25页 |
3.1.1 白云岩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3.1.2 白云岩的交代 | 第24-25页 |
3.2 白云鄂博矿区板岩 | 第25-27页 |
3.2.1 富钾板岩 | 第25-26页 |
3.2.2 变质板岩 | 第26-27页 |
3.3 黄铁矿研究 | 第27-32页 |
3.3.1. 黄铁矿中的S/Fe值 | 第28-29页 |
3.3.2. 黄铁矿中的Co/Ni值 | 第29页 |
3.3.3. 黄铁矿中的As | 第29-32页 |
4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 第32-49页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2-36页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36-40页 |
4.2.1 微量元素标准化 | 第36-38页 |
4.2.2 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0-49页 |
5 赋矿白云岩同位素资料总结分析 | 第49-57页 |
5.1 碳氧同位素 | 第49-54页 |
5.1.1 前人研究成果 | 第49-52页 |
5.1.2 碳氧同位素分析总结 | 第52-54页 |
5.2 硫同位素分布 | 第54-55页 |
5.3 Sr同位素比值分析 | 第55-57页 |
6 白云鄂博矿床包裹体X射线荧光分析研究 | 第57-62页 |
6.1 前人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6.2 X射线荧光简介 | 第58页 |
6.3 分析结果 | 第58-61页 |
6.4 讨论与结论 | 第61-62页 |
7 白云鄂博矿床年代学 | 第62-73页 |
7.0 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 | 第62-65页 |
7.0.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7.0.2 实验结果 | 第63-65页 |
7.1 其它不同年代学方法年龄分析 | 第65-68页 |
7.1.1 锆石D-TMS U-Pb和SHRIMP法 | 第65-66页 |
7.1.2 Sm-Nd年龄 | 第66页 |
7.1.3 Re-Os年龄 | 第66-67页 |
7.1.4 Th-Pb年龄 | 第67页 |
7.1.5 Rb-Sr年龄 | 第67-68页 |
7.1.6 裂变径迹年龄 | 第68页 |
7.2 讨论 | 第68-72页 |
7.2.1 U-Pb年龄 | 第70页 |
7.2.2 Sm-Nd年龄 | 第70-71页 |
7.2.3 Th-Pb年龄 | 第71页 |
7.2.4 最新成果 | 第71-72页 |
7.3 结论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85-94页 |
附表 | 第94-106页 |
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