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诉讼欺诈行为入罪的法理依据 | 第10-16页 |
(一)诉讼欺诈行为危害性大 | 第10-12页 |
1.诉讼欺诈行为侵犯公民私权力 | 第10页 |
2.诉讼欺诈行为损害司法公信力 | 第10-11页 |
3.诉讼欺诈行为破坏社会稳定性 | 第11-12页 |
(二)诉讼欺诈行为发案率高 | 第12页 |
(三)诉讼欺诈行为规制力差 | 第12-16页 |
1.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 第12-13页 |
2.缺乏明确的处罚依据 | 第13-16页 |
二、诉讼欺诈行为的界定 | 第16-29页 |
(一)诉讼欺诈及相关概念区分 | 第16-19页 |
1.诉讼欺诈与诉讼诈骗 | 第16-17页 |
2.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 | 第17-18页 |
3.诉讼诈欺与诉讼欺诈、诉讼诈骗 | 第18-19页 |
(二)诉讼欺诈行为的内涵辨析 | 第19-25页 |
1.诉讼欺诈行为是否限于民事诉讼领域 | 第19-20页 |
2.诉讼欺诈行为主体是否限于诉讼当事人 | 第20-22页 |
3.诉讼欺诈行为是否以侵害他人财产及财产性利益为目的 | 第22-23页 |
4.诉讼欺诈行为的方式是否限于虚构和伪造证据 | 第23-24页 |
5.诉讼欺诈行为的成立是否以法院的强制执行为前提 | 第24-25页 |
(三)诉讼欺诈行为的构成要素 | 第25-27页 |
1.主体适格 | 第25-26页 |
2.主观恶意 | 第26页 |
3.欺诈行为 | 第26页 |
4.错误判决 | 第26-27页 |
(四)诉讼欺诈行为的概念重构 | 第27-29页 |
三、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 | 第29-45页 |
(一)罪与非罪之争 | 第29-30页 |
(二)罪名之争 | 第30-35页 |
1.域外立法现状 | 第31-32页 |
2.学界主流观点 | 第32-34页 |
3.司法审判实例 | 第34-35页 |
(三)主流观点评析 | 第35-41页 |
1.三角诈骗说 | 第35-38页 |
2.诈骗罪间接正犯说 | 第38页 |
3.间接诈骗说 | 第38-39页 |
4.敲诈勒索说 | 第39页 |
5.抢劫罪说 | 第39页 |
6.妨害作证罪说 | 第39-40页 |
7.伪造印章罪说 | 第40页 |
8.设立新罪说 | 第40-41页 |
(四)修正案观点评析 | 第41-45页 |
1.合理性分析 | 第42-43页 |
2.缺陷质疑 | 第43-45页 |
四、诉讼欺诈行为的特殊形态 | 第45-52页 |
(一)犯罪完成形态 | 第45-48页 |
1.着手 | 第45-46页 |
2.既遂 | 第46-48页 |
(二)共同犯罪 | 第48-49页 |
1.第一类共犯的处罚 | 第48页 |
2.第二类共犯的处罚 | 第48-49页 |
(三)犯罪竞合 | 第49-52页 |
1.与《刑法》第280条、307条竞合 | 第49-50页 |
2.与《刑法》第266条竞合 | 第50-52页 |
五、诉讼欺诈行为的刑罚裁量 | 第52-58页 |
(一)罪行轻重的比较 | 第52-54页 |
1.主观恶性 | 第52-53页 |
2.客观危害 | 第53-54页 |
3.再犯可能性 | 第54页 |
(二)法定刑的配置 | 第54-55页 |
1.合理之处 | 第55页 |
2.不足之处 | 第55页 |
(三)宣告刑的从重处罚原则 | 第55-56页 |
1.诉讼诈骗情形 | 第55-56页 |
2.构成数罪情形 | 第56页 |
3.特殊身份情形 | 第56页 |
(四)量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1.构成多个罪名如何量刑 | 第56页 |
2.司法工作人员构成数罪时,如何体现两次从重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